文档详情

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标准..doc

发布:2017-01-04约3.0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市场调研与预测》在营销与策划专业中属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基于市场调研工作过程开发的一门集调研业务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市场调的工作流程,掌握市场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较好的开展市场调、分析、预测和解决企业相关市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我国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对于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需要。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期末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像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材料,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 鉴于本课程的服务面向与定位,本课程标准在设计过程中,通观考虑营销与策划专业对市场调研与预测知识的需求特点,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以完成市场调研制订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市场调研的工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过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与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态度和职业能力。缩短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更多更直接地接触市场调研的工作内容。 课程内容的学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分析研究的技巧,培养学生具备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职业能力。充分认识市场,明确市场调查与预测在市经营管理和组织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有关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市场调查与预测策划的基本程序,掌握运用市场调查技术和市场预测技术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营销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掌握市场调研的相关概念、市场调研的内容、市场调研方案的构成; 理解掌握问卷设计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掌握市场调研的四种基本方式:重点调查、普查、典型、抽样;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文案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网络调查法等; 理解掌握对所收集资料做定量、定性分析的整理步骤;掌握几种常见资料整理技术。 理解掌握市场调研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进行设计市场调研方案的能力; 进行问卷设计的能力; 进行市场信息收集的能力; 进行市场信息整理的能力; 进行市场信息分析的能力; 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的能力; 培养岗位职业道德; 培养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能力。 设计市场调方案市场调的实施调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市场预测市场调报告的撰写设计市场调方案市场调的实施调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市场预测市场调报告的撰写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1、项目教学法 整个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调研工作为中心。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整个课程教学采用一个实际企业委托的调研项目为主线,将学生进行模拟分组,组成团队,由小组在教师指导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教师通过下发项目任务书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小组通过团队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共同完成项目。 情景教学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调研工作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情境,将抽象的任务具体化、情景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项目任务五中选择调研方法进行信息收集时,一些具体的调研方法如何选择,如何运用,我们就可以利用利用电教创设情境,借助板画展示情境,借助语言入情境,这样就将比较抽象的方法生动化,学生易学易懂。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本课程所选案例,均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