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汉语语言文学基础中国文学精选.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汉语语言文学基础——中国文学;作为中国文化渊源的“中国文学”;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所占比重;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以四言诗为主,主要为抒情言志之作,自此抒情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楚辞》大约产生在公元前4世纪的荆楚之地,是杂言体诗,句末多以感叹词“兮”字结尾,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创作的源头。《离骚》是其代表作。后世将《诗经》和《离骚》合称“风骚”。
3.汉魏六朝,出现了带有民间文学色彩的乐府诗歌创作,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主要特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是其代表作。五言诗和七言诗逐渐成熟。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为诗歌在声律和丽辞方面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4.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格律成熟。此时,古体诗继续发展,近体诗进入全面鼎盛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
5.宋代,“倚声填词”渐成风尚,这是诗歌和音乐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化的文学样式。
到宋代,词家林立,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成为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一大批词作家。
6.元代,“胡乐”和北方民间“俚曲”相结合而形成了新的诗歌样式——散曲,给诗坛注入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迅速发展,与唐诗、宋词一起成为后代难以企及的“华岳三峰”。
宋、元、明、清各代仍然有大量的诗歌创作,并且各具特色,其中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极受重视,但总体成就都没有超过前代。;(二)散文:散文是与诗词并列的文学正宗。有三大功能,即叙事、论说、抒情。散文创作的渊源,可追溯至卜辞和铜器铭文。
1.《尚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虽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叙事,初具文学特质。
2.先秦散文: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士人们纷纷献计献策、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亦得以迅速发展。其中主要是偏重记述的历史散文和偏重论说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3.秦汉时期:散文更讲究文采,对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司马迁的《史记》获得极大成功。此时,散文分古文和骈文两大类。古文以散行的单句为主;骈文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但二者也有互相交融的情形,二者发展并不平衡。
4.魏晋六朝:骈文形成并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
5.唐宋:韩愈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古文又渐渐地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为止。;(三)叙事文学:有小说和戏曲两大门类。
小说
(1)源头: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
(2)魏晋:出现了真正的小说创作。有志怪和轶事两大类。
(3)唐代:传奇小说已开始有意识的虚构作品,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4)宋代:在民间说话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成熟的话本小说。
(5)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出现标志着古典小说达到了高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金瓶梅》、《红楼梦》等,均为文学珍品。
戏曲
中国戏曲萌芽于汉代百戏,经过唐戏、宋金杂剧的阶段,到元杂剧臻于成熟,以后又进一步演变为明清传奇、近代戏曲。《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成为文学园地中的不朽之作。
中国的小说、戏剧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成熟阶段的。;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四、中国文学史的写法和读法;汉赋;;吴客说:“这不见于记载。但我从老师那里听说,江涛似神而又非神的特点有三条:一是涛声似疾雷,闻于百里之远;二是江水倒流,海水潮涨往上灌;三是山谷吞吐云气,日夜不断。江水满溢,水流湍急,波浪汹涌。那江涛开始出现的时候,山洪飞泻而下,似白鹭向下飞翔。稍进一步,水势浩浩荡荡,白茫茫一片,象白马驾着素车,车上张设着车盖帷幔,当波涛汹涌乱云一般滚来,纷乱的样子就如大军奋起装束列队向前。当波涛从两旁掀腾卷起,飘飘荡荡的样子就象将军坐在轻车上率领军队作战。驾车的是六条蛟龙,跟随在河神的后面。又好似一条白色长虹在奔驰,前后连续不断。潮头高大,浪头相随,互相激荡,象军营壁垒重叠而又坚固;其杂乱纷纭,又象人多马众的军行。江涛轰鸣,奔腾澎湃,其势本不可挡。看那靠岸的两旁,更是水势汹涌,汪洋一片,左冲右突,一会儿向上冲击,一会儿往下跌落。好似勇壮的士卒,奋勇突进而无所畏惧。潮水拍打岸壁,冲击渡口,流遍江湾,注满水曲,跨越堤岸,漫出沙堆。碰着它就要死亡,挡住它就要毁坏。波涛开始时从或围那地方的水边出发,撞到山陇而回转,遇到川谷而分流,到青篾打着旋涡,经过檀桓时象战马衔枚无声疾进。再缓缓流过伍子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