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4年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4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解析版).docx
2013-2024年十年高考真题汇编
PAGE
PAGE1
专题24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24年全国甲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清帝退位后,黄兴认为政治目标已实现,“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不愿以武力相角逐”,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期间,孙中山专心从事实业建设,对国民党党务“一切不问,纯然放任”;黄兴则积极为国民党争取选票,并认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黄兴主张“法律讨袁”,反对起兵,孙中山“格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后袁世凯欲武力镇压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发动式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反对袁世凯。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的政治分歧及其后果。
【答案】(1)相同之处:都主张维护民主共和;都重视发展实业。
(2)分歧:在对待袁世凯及反袁方式上存在分歧。孙中山主张武力革命,坚决反袁;黄兴主张先通过法律途径,后在形势所迫下才进行武力反袁,且更倾向于循序渐进。
后果:这种分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革命党的力量;导致二次革命失败;促使孙中山改组政党,继续坚持武力反袁斗争;使得革命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相同之处:据材料“后袁世凯欲武力镇压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可知,都主张维护民主共和;据材料“孙中山专心从事实业建设,对国民党党务‘一切不问,纯然放任’;黄兴则积极为国民党争取选票,并认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可知,都重视发展实业。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分歧:据材料“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发动式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反对袁世凯”可知,在对待袁世凯及反袁方式上存在分歧。孙中山主张武力革命,坚决反袁;黄兴主张先通过法律途径,后在形势所迫下才进行武力反袁,且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后果:据材料“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黄兴主张‘法律讨袁’,反对起兵,孙中山‘格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分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革命党的力量;据材料“后袁世凯欲武力镇压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可知,导致二次革命失败;据材料“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发动式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反对袁世凯”并结合所学可知,促使孙中山改组政党,继续坚持武力反袁斗争;使得革命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1.(2023年全国甲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答案】(1)——★参考答案★——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参考答案★——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原因:结合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影响:结合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