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一历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B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2.甲骨文中的“年”字称为“稔熟”,指谷类成熟而言。《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年字的古体,上半是“禾”,下半为“千”。禾即是庄稼的象形,千为“人”字的变体,会人负禾之意,表示收获与年丰,所以,“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是农耕民族先民生活的印迹。《谷梁传》曰:五谷皆孰(熟)为有年,五谷皆大孰(熟)为大有年。所谓有“年”,就是有了好收成。后将庆丰收之日为过“年”。甲骨文的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B )
A.庄稼丰收 B.祈盼丰收 C.祈盼长寿 D.祭祀农神
3.《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4.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B )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5.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粟、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 C )
A. 原始社会 B. 夏朝 C. 西周 D. 春秋
6.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B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青铜农具 D.铁铲、铁犁
7.《后汉书》记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 )
A.生产技术的落后 B.自然资源的贫乏 C.灌溉技术的落后 D.农民意识的落后
8.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 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C )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9.明朝《天工开物》记载:“吴郡(今苏州)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总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这说明( D )
A.牛耕技术没有传播到苏州 B.苏州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C.牛耕的生产效率低于人力 D.牛耕使用成本高影响其推广
10.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B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B )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11.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发明革新是( B )
A 铁犁铧的发明 B犁壁的安装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12.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C )
A. 历史传统的差异 B. 生产方式的差异 C. 生活习俗的差异 D. 宗教信仰的差异
13.《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此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乏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是( A )
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B.革新了耕作工具 C.增加了种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