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练习.pptx

发布:2017-05-19约小于1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六)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文章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在今湖北黄冈)任职。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一、内容主旨 全文着一“闲”字,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对澄澈透明而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二、写作特色 1.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 2.妙用比喻写景。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之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可谓精妙传神。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这两句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重点字词句梳理;重点字词句梳理;重点字词句梳理;重点字词句梳理;重点字词句梳理;重点字词句梳理;重点字词句梳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