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6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6届高三质量监测(二)
文综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24.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者。唐宋时期,讼师得以大发展。《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古代中国讼师的出现是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
B.唐宋时期讼师的大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
C.讼师秉承外儒内法精神与当时主流思想相背
D.讼师往往会误导衙门公正断案,常常被处罚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题解析】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大约开始于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的侧重点是讲述唐宋时期关于讼师的管理制度问题,而不是强调讼师发展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讼师是否与外儒内法有关的信息,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中“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讼师可能会编造案情以使衙门作出有利于己的判断,故D项正确。
【答案】D
25.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知识点】“重农抑商”政策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食盐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事关国计民生,必然要有一定的管控,“与民争利”的说法不能准确反映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同上所述,专营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管理的必要,故B项错误;虽然不同朝代的具体政策有局部调整,但究其本质,统治者的指导思想都是为了管控经济秩序,安定国计民生,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成本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6.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据此可知( )
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 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知识点】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朱熹在材料中肯定人的正常需求,否定人的过分需求,李贽认为私欲是人之常情,故A项正确;李贽的思想是认可了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本题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来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27.实业家张謇回忆,甲午前清战败后,国威丧削,有识蒙诟,乃知普及教育之不可已。普及有本,本在师范,乃知师范之设不可以已。设师范之资,其数非细,他国师范,义由国家或地方建设而扶助之。当是时,科举未停,民智未启,国家有文告而已,不暇谋也。地方各保存固有公款之用而已,不肯顾也。推原理端,乃不得不营实业。对张謇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兴办教育是因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兴办教育的费用由国家和地方保证
C.普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 D.教育救国不可取,只能实业救国
【知识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试题解析】甲午战败只是刺激了张謇认识到国力的衰弱,进而反思中国教育的必要性,可以说甲午战争是催化剂,并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按材料中“设师范之资,……国家有文告而已,不暇谋也。地方各保存固有公款之用而已,不肯顾也”这一关键信息,可知清朝中央和地方没有能力或不愿出资,故B项错误;“有识蒙诟,乃知普及教育之不可已”说明张謇认为普及教育就是为了启蒙民智,故C项正确;材料中张謇认为在国家无力、地方不愿出资办师范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必须通过兴办实业来积累,故D项错误。
【答案】C
28.1934年后,中国经济危机逐渐严重,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年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由此可知,南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导致了官僚资本的产生 B.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C.是罗斯福新政的翻版 D.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
【知识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1927年左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诞生,故A项错误;政府及其官员参加活动或掌握领导权,为以公谋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