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A3 第三章 藏象学说——六腑、奇恒之腑.ppt

发布:2017-05-16约2.86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理 肝失疏泄,胆汁郁结→右胁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 胆汁上逆、外溢→口苦、呕吐黄绿苦水、黄疸等; 胆汁滞留,蕴而化热化火,煎灼胆汁→形成砂石。 胆虚气怯→怯弱,善太息,或谋虑不决。 (一)胆 1.贮存、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之精血所化生,汇集于胆; 胆汁通过肝的疏泄作用注入肠中,可促进饮食物消化吸收。 2. 主决断: 参与调节人的精神活动,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二、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物的作用; 胃可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1)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2)经胃腐熟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3)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4)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胃功能失调 胃失通降→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 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脾升胃降”——可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 (三)小肠 1.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接受胃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 食糜在小肠内进一步被消化,分成水谷精微、残渣糟粕两部分。 2.泌别清浊 水谷精微由小肠吸收,经脾转输至全身。 残渣糟粕经胃的通降作用,传送至大肠。 “小肠主液”: 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水液。 小肠水液吸收的多少,与尿量有直接关系。 临床应用:“利小便实大便”治疗泄泻。 小肠功能 失调 受盛失调——呕吐 分清别浊失调——腹胀,腹痛,便秘 主液失调——小便短少,泄泻 (四)大肠 1.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使之形成粪便,并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1)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大肠承接); 2)胃的通降功能(有助大肠排泄糟粕); 3)肺的肃降功能(肺与大肠相表里,有助于糟粕的排泄) ; 4)肾气的蒸化和固摄功能(主司二便的排泄)。 大肠主津: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多余水分,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 脾的运化功能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的吸收。 病理 大肠功能失常→大便异常:便溏、便秘、便脓血、里急后重等。 (五)膀胱 1.贮存和排泄尿液 尿液的生成依赖肾的气化作用; 尿液贮存在膀胱依赖肾的固摄作用 。 膀胱排尿功能依赖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病理 肾气化失司→尿生成不足→少尿或无尿。 肾气不固→膀胱不约→尿频、遗尿或小便失禁。 湿热困阻膀胱→气机不畅,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甚至癃闭。 (六)三焦 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有2种: 六腑之三焦:脏腑之间、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 部位之三焦: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 输布运行的通道。 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 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 之通路。 生理 功能 三焦的划分及生理特点 1.上焦:膈以上(心、肺,头面部,上肢)。 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 “上焦如雾”。 2.中焦:膈以下、脐以上(脾胃、肝胆)。 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化生血液。 “中焦如沤”。 3.下焦:脐以下(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 排泄糟粕和尿液。 “下焦如渎” 。( [dú]?? 1. 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沟~ 【òu】?? 长时间地浸泡:~肥 “六腑以通为用” 病理 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大肠传导不利→便秘; 大肠燥结,便秘→影响胃和降→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肝胆火盛→胃失和降→呕吐苦水; 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 肝与胆、肾与膀胱 ②生理上相互配合: ③病理上相互影响 五脏与五腑的关系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奇恒之腑 形态中空有腔(似腑) 功能贮藏精气(似脏) 不与饮食物直接接触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胆既属六腑,又为奇恒之腑 形态中空有腔; 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形似腑,但与饮食物不直接接触; 胆贮藏胆汁,功似五脏。 (一)脑 生理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 与精神活动有关 主感觉与运动 与脏腑的关系 1)脑髓由肾精所化生,而肾精又赖脏腑之精充养,故脑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 2)精神虽由脑主司,但又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精神思维由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