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第三章 藏象学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功能异常可见多梦,失眠,健忘,心悸等。 人的神志活动有赖血的充养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灵枢.平人绝谷》 “血气者,人之神。” 《素问.八正神明论》 病理: * (四)血的运行 血…心 全身 经脉 络脉 孙脉 经脉 络脉 孙脉 如环无端营周不休 ⑴如环无端 “凡人周身百脉之血,发源于心,亦归属于心,循环不已。” 《读医随笔.温热发斑其人反清》 1.运行方式 * ⑵小循环与大循环 食气 胃 心 肺 皮毛 脉 (脾) (小循环) 入 浊气归 经气 输精 毛脉合精 六腑 四脏 行气于 留于 (大循环) (心肝脾肾)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素问.经脉别论》 * 心主血脉 ,血行动力 肺朝百脉 ,助心行血 脾主统血 ,血行脉道 肝 脉管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 全身的脏腑组织发挥正常的功能,其中与心、肝、脾、肺的关系密切。 2.血液运行条件: 血液 主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气行血行 * 血液的运行主要体现在推动和固摄力两方面。推动不足可以出现血流减慢,瘀血等,固摄不足可见出血。 * 四、津液 1.津液的本义:泛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 2.津液的含义: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一)津液的含义: 津液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 体液 分泌液 排泄液 为津液所化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活动的基本物质 汗尿 * 津液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同源于水谷,赖脾胃化生,相互转化。 2.区别: 津 液 性状 清稀、流动性较大 稠厚、流动性较小 分布 布散于体表皮肤、 肌肉、孔窍,渗注于血脉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 作用 滋润作用 濡润作用 属性 属阳 属阴 * (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 1.津液的生成 ⑴脏腑的调节:五脏整体调节,以脾为主导, ⑵生成的条件:水饮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由胃肠共同完成。 * 2.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 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 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 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 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 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 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 水饮 胃 小肠 大肠 进一步吸收水份 大便 脾 肺 宣发 肃降 肾 呼吸道 皮肤 汗 重吸收 膀胱 尿 (游溢精气) (分别清浊) 浊 清 散精 (运化) (气化) 清 浊 3.津液的排泄 ⑴脏腑调节:肺、肾、脾、膀胱、大肠 ⑵排泄方式:呼吸道、汗、尿、大便 *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 化生血液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病理:水液代谢失衡 伤津 水液内停 津液 * (四)五脏化五液 汗为心之液 涕为肺之液 涎为脾之液 泪为肝之液 唾为肾之液 1.五脏化五液的概念 五液 五脏化液 2.五脏与五液 *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精与气血的关系 精能化气:肾精化生元气 水谷之精化生卫气、营气、宗气等 气能生精:水谷精微 脾运化 后天之精 精能生血 血能化精 “精血同源”:同源水谷,相互化生 气能摄精:肾气固摄津液 精之与气 本自互生 “精乃气之子” * (二)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⑴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气旺 ⑵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气行 ⑶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 气足 血运脉中 气虚 出血 血旺 气虚 血虚 血行 气虚 血瘀 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 * 2.血为气之母 ⑴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 之 运载而达全身。 血脱 ⑵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 气保持旺盛。 血虚 气脱 气衰 *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⑴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