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考试题目第二章.doc

发布:2017-04-16约1.02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 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5.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 )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 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1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14.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 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 16.感觉、知觉、表象是(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