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共享阳光解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们能做什么 她叫高耀洁。这位老人说:“给”比“ 得 ”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各抒己见) 材料1: “给”是一种付出,是一种牺牲,“得”指的是获得物质报酬。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无偿的付出,但是①有利于他人,②有利于社会,③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④同时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意志得到了检验,⑤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体现尽职尽责后的幸福感、成就感 。⑥所以说, “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通过“给”表现了老人的生命力,反映了她热心公益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林秀贞,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 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三十年如一日, 农妇林秀贞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 养了6位孤寡老人。她给智障老人喂饭;给 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换洗尿布;为去世的 感动中国人物 送终……被她赡养悉心照料的孤寡老人,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林秀贞在当地带头创办个体企业,她先后向8位残疾人传授了玻璃钢和橡胶生产技术,并在自己的企业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还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她先后出资4万多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还资助本村和邻村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 评价: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善良在村庄流淌,她用30年的热心,去温暖世道。 材料2 组内讨论,提升自我 学生就高耀洁和林秀贞的事迹展开讨论,说说自己要从哪些方面向她们学习。 结论1:要给予弱势群体实际的帮助 最好的礼物 说说尊重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 结论2:弱势群体特别需要 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尊重 镜头:“身为一名残疾人,我们总希望能尽 可能地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大家一样生活, 但这真的很难。”33岁的黄祥慨叹道。 故事:每次去街道领补贴,黄祥总是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生怕碰到熟人,因为经常有人会“热心地”调侃几句:“啊呦,你们残疾人真开心哦,有这个那个的补贴……” “我知道他们可能并没有恶意,但每次听到他们这么说,我都想狠狠地回敬一句:我们换好了!”黄祥告诉记者:“现在政府的确对残疾人很关心,每逢助残日、助残周和逢年过节,常常有慰问补贴,但我们不希望有些人曲解了政府的这番好意。” 你能理解黄祥的心情吗?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P68感想):学会“恰当”的尊重。与人为善应当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千万不用把帮助当成一种施舍,否则就容易变成一种伤害。 点评:照顾残疾人是一种关爱,为他们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赢得社会尊重,更是一种关爱。我们必须明白关爱的内核是平等相待。 与人 三、弱势群体有哪些需要?/我们应如何关爱弱势群体? 1、来自社会的实际帮助。 2、来自社会的支持与恰当的尊重。 四、关爱弱势群体,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P69 ①我们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帮助。 ②尊重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 ③积极参加帮助弱势群体的志愿者活动 。 ④在生活上帮助残疾同学,为贫困学生捐款。 阅读教材第69页中的阅读资料,说说资料中的中学生给了范老伯什么(照顾),说说给予弱势群体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对学生自身有什么重要意义。 社会意义:P69第一、二、四句。 自身意义:同“给” 的意义5点。 在我们的公交上,你是否见过这样的情景? 面对白发老人 ,7名90后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 面对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关爱”品行对学生个人有什么意义?/辨析关爱他人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不划算? 1、爱,不仅是一种付出,还是一种分享。 2、在付出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内心的安宁与快乐,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也赢得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我的做法 1、在十字路口,看到一个盲人准备过马路……. 2、在车厢里,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肢残青年上了车…… 3、在社区里,看见一个乞讨的老人…… 结论:中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关爱和帮助弱势群体。但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做出正确选择。 4、在马路边,看见一个身体健康跪地乞讨的 大学生,你会帮助他吗?为什么? 我们的做法,你呢? 志愿者活动 五、志愿者活动的意义 1、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责任感。 2、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3、展示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为家乡与社会的和谐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