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案例.doc

发布:2016-12-30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作案例 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初三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巴丽丽 单位:山海关桥梁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氧化碳却又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可以作灭火剂,可以制造化肥。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实施、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通过师生互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设置: [引入] “杀狗洞”之谜。 [释疑] 山洞中存在浓度很大的CO2气体。 观看、思考、讨论。 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 [提问] 依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推测CO2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讨论、推测]: 1、密度比空气大; 2、无色无味气体; 3、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小组成员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1] CO2不能支持燃烧吗? [探究实验2]CO2密度比空气大吗? [探究实验3]设计实验:能同时体现这两条性质吗? [师生共同讨论]此实验成功的操作要点。 [实验] 对推测进行验证。 [结论] CO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讨论、设计试验验证: 1、利用CO2灭火; 2、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CO2,观察蜡烛熄灭的顺序。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小组成员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讲解] CO2是一种无毒气体,但空气中CO2含量达到1%时,即有损人体健康;达到4%--5%时,使人感到气喘、头痛。达到10%时,使人不省人事,甚至死亡。 【提问】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深洞,在进去之前,应如何检验其中CO2的含量?能否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案? 依据CO2的性质思考、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发表意见。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学以致用。 讲解新知: [讲解] 1、在一定条件下,CO2变成固体,固体CO2叫“干冰”,可做致冷剂。 2、通常情况下,CO2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 给出实验仪器和药品:一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矿泉水瓶、一杯水,让学生思考设计、并动手实验。 [探究实验] 1、向一盛满CO2的矿泉水瓶中倒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结论、板书]固体CO2称为干冰;CO2能溶于水。 倾听,思考 学生观察现象:矿泉水瓶的外形变瘪。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小组成员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设置情境: [演示]老师拿出一瓶可乐,打开瓶盖。瓶内出现很多气泡。气体从哪里来的呢? [发问] 可乐是碳酸型饮料。 1.可乐中出来的可能是什么气体? 2.怎么证明? 3.如何设计? [学生]气体原本溶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