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ppt

发布:2017-05-20约8.79千字共6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应用·拓展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发现·创新 参考文献 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课程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人们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王勤:《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 朱光潜谈语文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与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王崧舟,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著名新生代小语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他有一个梦想——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王 崧 舟 王崧舟谈语文意识 作为课程和学科的语文,边界意识是必须的。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廓清了语文的边界。即:“内容”是第一边界,“涵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 不难发现,这三层边界,越往外,“语文”就越淡;越往内,“语文”就越浓。由“内容”而“涵义”进而“形式”,步步逼近“语文”的独当之任。? 语文意识 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 “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涉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问题。 “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问题,”涉及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问题,概言之就是境感问题。 光有语感没有境感,那是小语文;光有境感没有语感,那叫空语文。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既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能够关注话语形式又能够关注话语意图。这才是圆融的、完整的语文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素养: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温儒敏) 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价值观。(高中课标) 义教课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拼音、朗读的发音技能、写字的动作协调能力 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和文化品位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1.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2.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3.语文课还应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注意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规律1: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功能。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现途径 1.课文内容及教学过程中对内容所做的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