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是个少数民族颇多的省份,大约有25个,大理全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个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地方,其中彝族,回族等的文化在大理也是丝毫不逊于白族文化。大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然后繁荣昌盛的发展着。大理三月街三月街是一年中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这象征着大理人的特权,在这个日子,我们可以获得5天的假期,可以脱离学校的管辖,去到古城里,看年轻的小伙子赛马,到街上乱逛,买一些心仪的小物品。可是其他地方的孩子却只能在学校学习。大人们也丝毫不松懈,赶紧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拿到三月街上卖,一时间大理古城人山人海,每个人忙着自己的事,乐不思蜀,天黑了都不愿回家。记忆中每到三月街,电视里就会不断的播出《五朵金花》,眼下正是三月街,想起以前在家中的光景,不禁黯然。大理三月街的会期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传说中洱海边上住着一位年轻的白族渔夫阿善。夜晚,他在月上打鱼,弹着三弦,唱起渔歌,歌声传到龙宫。龙王小女阿香听见了,来到船上,与阿善结为夫妻。三月十五,是月亮里赶集的日子,各路神仙都到月宫去买东西。阿香变成小黄龙驮着阿善去赶集。他们来到月宫,与嫦娥、吴刚一起游了大青树下的月亮街,街上热闹极了,万物透明闪亮,人见人爱。他们回到村里,把月亮里赶集的情况告诉乡亲,大家决定模仿月亮街,在苍山脚下种起三株大青树,定三月十五日在大树周围摆摊设点,让四乡八寨的人前来赶集。大理的“三月街”就这样延续到今天。若要追溯三月街的历史,可以放眼到唐朝的南诏王朝,那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国。南诏白族先民,对佛教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十分崇拜。相传,这位貌慈心善、救苦救难的观音娘娘,还制服了盘踞大理的恶魔罗刹。于是,为报答观音菩萨的功德,“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焦,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白国因由》)明代嘉靖进士、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观音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也。” 这些文字记载,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大理三月街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佛教传入大理有关,并在民间佛教讲经会的基础上产生的。时至现代,大理每年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全州放假五天,此时各方宾客接踵而至,人山人海,更有各国物品在此交易,也有藏药一条街,跑马会等特色。白族民居彩绘(建筑彩绘)《还珠格格》中箫剑描述大理是一个家家有花的地方,此言不虚,大理的庭院和设计很有风格,特别是他们的建筑彩绘,每每看到都会赞叹不已。在大理古城一带,处处可见“三房一照壁”的白族民居,这些灰瓦白墙的建筑上,最亮眼的莫过于绘制于大门、照壁、山墙、斗拱、墙面、屋檐下的精致彩绘,令这些建筑部位“屋不显材、墙不露形”,充满“诗情画意”。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是白族人花毕生精力都要完成的大事。白族民居彩绘图案主要有香草纹、如意云纹、回纹(又称万字)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如“渔樵耕读”、“火龙吐水”、“牡丹卷草相缠”、“流云飞鹤”等能彰显出房屋主人身份、职业和文化品位的内容。传统的大理白族民居彩绘非常考验画师的技巧。彩绘工艺独具特色,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泥砖墙制作彩绘前,一定要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白族是一个很看重门面的民族,家家户户房子的彩绘都是不一样的,有菊花,有白鹤,有牡丹,有兰花……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白剧可以说白剧是伴着我长大的,在记忆中,邻居家的老奶奶老喜欢约上自己的好友,在院子里敲打着乐器,然后唱着我听不懂的词(应该是白族话吧),很是欢乐。火把节的时候也有村里的大人在火把下表演节目。音像店里总是放着有关白剧的视频。白剧原名“吹吹腔剧”,是大理地区白族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白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分。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同时还吸收改编了部分民间乐曲;伴奏音乐包括传统吹吹腔的唢呐曲牌、打击乐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间吹打乐和歌舞乐。有的唱腔按行当分为小生、小旦、摇旦、须生腔;有的按人物身份和动作分为英雄腔、哭腔、苦腔;有的按节拍、唱法分为平板、高腔、一字腔、流水板等。另外还有《风绞雪》、《课课子》和白族民歌曲调《麻雀调》、《泥鳅调》、《朝山调》等。唱词多采用白族“山花体”格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称“七句半”。用白语或汉语演唱,道白用“汉语白音”。角色按生、旦、净、丑行当扮演各种人物。表演规律严谨,节奏鲜明,不仅舞蹈性很强,而且还有一些表现力强的武功。白剧只用红、黑、白、蓝、紫5色的独特脸谱,以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伴奏乐队除保留唢呐和三弦两种传统乐器外,现已发展为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多年来,白剧博采众长,吸收了京剧、滇剧、花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