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9.通货膨胀理讲义.ppt

发布:2017-02-11约6.56千字共4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通货膨胀理论 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四次通货膨胀 一:1979-1980,1980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了6%。 二、1984-1985,1985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了8.8%。 三、1988-1989,这两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8.5%和17.8%。 四、1993-1995年,这三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了13.2%,21.7%和14.8%。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简称通胀,它指的是经济社会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上涨。 理解: (1)一般价格水平指的是经济社会的总体价格水平。 (2)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性上涨才属于通货膨胀。 (3)这种上涨应是“可觉察到的”、“显著的”。 与通胀相对的概念是通货紧缩,指的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性下降。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通胀程度一般用通胀率或价格水平上涨率来表示和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关于通货膨胀统计的一种误解 在通货膨胀时期,常有人批评物价统计部门公布的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没有真实地反映价格的上涨幅度,因为CPI中没有包含住房的价格,而住房价格的上涨幅度是很大的.他们甚至要求物价统计部门在统计口径上要与国际接轨,将住房价格纳入CPI中. 其实,在经济理论中,对住房的购买被看作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它被归入投资而不是居民消费,不应被计入CPI.国外的通行做法也是不计入CPI的.如果在某些特定时期,CPI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物价的上涨幅度的话,可以用包含了住房价格的GDP缩减指数来计算通货膨胀率.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根据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和幅度来分类: 1、温和型通胀, 2、奔腾型通胀, 3、超级通胀,也称恶性通胀。 1、温和型通胀,或称低通胀。它指每年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幅度在10%以内的通胀。 美国1960—1980年间通货膨胀率上升 1980年达8% 原因在于:为了追求过高的产出目标,政策制定者采用了使总需求曲线不断右移的政策,于是产生了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60年代中期,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们承诺了把4%的失业率作为目标,他们当时认为这样的失业水平是与价格稳定相协调的。但事后来看,大多数经济学家今天认为当时的自然失业率要高得多,在5%一6%之间(参见图3)。这不恰当的4%的失业率目标,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持续最久的通货膨胀的开端。 2、奔腾型通胀,指总体价格水平以每年10%以上,直至100%、200%等三位数的速率上涨时的通胀 我国1988-1989; 1993-1995 3、超级通胀,也称恶性通胀。它一般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每年上涨几十倍、成百倍乃至更高幅度的通胀。 案例: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 ????1935年的法币改革为国民党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铺平了道路。由于国民党政府过分依赖增发货币来为巨额的政府预算赤字融资,在从1935年法币开始走上中国历史舞台至1949年的短短十几年间,法币经历了一个持续而且不断加速的贬值,最后完全形同废纸,且看100元法币购买力 ????1937年 可买大牛两头; ????1941年 可买猪一头; ????1945年 可买鱼一条; ????1946年 可买鸡蛋一个; ????1947年 可买油条1/5根; ????1948年 可买大米两粒。 原因: 首先,连年的战争使得南京政府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1945年以后,国民党政府更是疯狂扩大财政支出以支持急剧增加的内战军费开支,而巨额的财政赤字在当时条件下只能用发行货币来弥补。 其次,连年的战争使得本来就匮乏的物资供给更加不足,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导致了物价的飞升。 再次,国统区在内战的失败中不断缩小,致使法币以及后来的金圆券、银圆券的流通范围不断缩小,这又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加重了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 最后,法币从诞生之日起便不断贬值,使得老百姓有很高的通货膨胀预期,1945年后,国民觉在国内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更使老百姓丧失了对法币的信任 恶性通货膨胀都发生在20世纪。20世纪的恶性通货膨胀出现在三个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及80年代的债务危机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5个国家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波兰和苏联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中。1922—1923年间的德国最高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29000%。 第二轮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中国、希腊和匈牙利都陷入了货币混乱中,它创下了世界史上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的记录——连续一年多物价平均每月通货膨胀率达1980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