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治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八章 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度量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类型与成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1.宏观紧缩政策 又称为抽紧银根,即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1)紧缩性货币政策: (1)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紧缩贷款规模,减少投资, 压缩货币供应量。 (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时期 ,中央银行一般会在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 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从而达到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应 量的目的 (4)通过道义上的劝告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 (2)提高再贴现率,或直接提高利率。 ▲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市场 贷款利率,而抑制企业贷款需求, 减少投资,减少货币供应量。 ▲提高存款利率,增 加储蓄,减少消费。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直接从限制支出,减少需求等方面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概括地说就是增收节支、减少赤字。一般包括以下措施: 1.减少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是削减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资、行政事业费等; 是削减转移性支出,包括各种福利支出、财政补贴等。 减少政府支出可以尽量消除财政亦字,控制总需求的膨胀,消除通货膨胀隐患。 (2)紧缩性财政政策: 2. 增加税收:包括提高个人的所得税或增开其他税种,可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降低个人消费水平;而提高企业的所得税和其他税率则可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抑制投资支出。 3. 发行公债:政府发行公债后,可以利用“挤出效应”减少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抑制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从需求方面加强管理,通过控制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和总需求,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国家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制定需求管理政策,用以治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菲利普斯曲线与宏观紧缩政策 图示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相关关系 图示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制定宏观调控政策 收入紧缩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限制工资的提高和垄断利润的获取,抑制成本推进的冲击,从而控制一般物价上升幅度。 2.收入紧缩政策 (1)工资管制: 政府以法令或政策形式对社会各部门和企业工资的上涨采取强制性的限制措施。 1.工资一物价指导线 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并要求各部门将工资一物价的增长控制在这一标准之内。这一政策以自愿为原则,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政府规定一个恰当的物价和工资增长率,然后运用税收的方式来降低超过恰当增长度的企业和个人的物价和工资。 3.工资一价格管制及冻结 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在某些时候暂时将工资和物价加以冻结。 (2)利润管制: 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率或利润额实行限制措施,防止大企业或垄断性企业任意抬高产品价格,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办法主要包括: ① 管制利润率 ② 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 ③一些国家还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高价,并对公用事业和国营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实行直接价格管制。 3.积极的供给政策 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可以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倡导这种政策的学派被称为供给学派,其主要措施有: (1) 减税 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指增加的收入中必须向政府纳税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一方面,边际税率的降低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商品供给;另一方面,它提高了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增加资本存量。因而,减税可同时降低失业率和增加产量,从而彻底降低和消除由供给小于需求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2)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是为了激发人们的竞争性和个人独创性,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增加有效供给。 (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 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会产生积极的供给效应。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会降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增加产量,导致总供曲线向右移动,使价格水平下降,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4)精简规章制度 精简规章制度就是给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松绑,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让企业在市场经济原则下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 又称指数连动政策,鉴于通货膨胀的现象的普遍性,而遏制通货膨胀又是如此困难,弗里德曼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旨在与通货膨胀“和平共处”的适应性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是指将工资、利息等各种名义收入部分地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其自动随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