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三)_纹枯病演示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花足秆、烂脚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以高产稻区危害最为突出。我国各稻区均有纹枯病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发生面积广且严重、流行频率高,其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下降,粒重减轻,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30%以上。; 三 水稻纹枯病;1. 症状识别
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发病最盛 。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病菌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扩大后形成椭圆形或云形病斑,发病叶鞘因组织坏死,引致叶片枯黄。叶片病斑和叶鞘相似。
叶鞘、叶片上典型症状为云纹状大斑。常造成倒伏或整丛枯死。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灰白色菌丝和白色至暗褐色菌核。; 三 水稻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2. 病因
无性态: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
菌丝具分枝,分枝与主枝近似直角,近分枝处明显凹陷,离分枝不远处具分隔。菌核由菌丝交织纠结而成,初期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
有性态: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的瓜亡革菌
担子棍棒状,单胞,无色,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三 水稻纹枯病;稻纹枯病菌菌丝;诊断要点:病斑云纹状,后期产生鼠粪状菌核。; 纹枯病为高温高湿病害,温度高于22℃,相对湿度达90%以上即可发病,温度在25~31℃,相对湿度97%以上时发病最重。
水稻品种及生育期对纹枯病的抗性有一定的差异,如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三 水稻纹枯病;③ 科学肥水管理,合理密植
合理排灌,以水控病,避免长期深灌或过度嗮田,其中尤以分蘖末期至拔节前进行适时搁(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排灌管理,降低株间湿度,促进稻株生长健壮,对控制纹枯病的危害效果显著。
施肥原则是前重、中控、后补,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可偏施氮肥;氮、磷、钾要配合施用,增施磷钾??,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做到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氮肥应早施,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在确保基本苗的情况下,适当放宽行距,改善稻田群体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危害。中熟杂交稻品种以16.5×19.8 cm寸为宜,密度为2万丛/667m2,有效穗达到20万株/667m2,产量可达400 kg/667m2以上。早熟品种可以适当密植一点。;④ 药剂防治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为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分蘖末期用药在于抑制病菌菌丝生长,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期至抽穗期用药在于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
主要药剂(每667m2用量)及用法如下:5%井冈霉素100mL、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g、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200g,兑水50~60kg,针对稻株中下部喷雾施药(用药时田间必须建立浅水层3~5d,确保防效)。如病情严重时,可间隔10~15d再施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