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稻纹枯病演示幻灯片.ppt

发布:2018-02-21约3.32千字共6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温度、湿度和酸碱度 病菌菌丝发育温度为10~36℃,适温28~32℃。在pH值2.5~7.8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5.4~6.7。菌核萌发需96%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5%则受到抑制。光照对菌丝有抑制作用,但可促进菌核形成。当年形成的菌核可直接萌发致病。 (3)菌核的一般特性 在不同植被下越冬的菌核,萌发率都很高,其中一次越冬的菌核萌发率为96%以上。 水稻纹枯病菌核没有休眠期,新形成的菌核只要条件适宜就可萌发并致病。 菌核有浮沉现象。 菌核浮沉现象 菌核具有浮水性、沉水性和转变性等特点,电镜扫描显示菌核的浮沉特性与菌核内外层组织解剖结构有密切关系。外层空细胞腔的厚薄决定了菌核的浮沉。浮核外层较厚,沉核外层较薄。 (4)生理分化 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为茄丝核菌第一菌丝融合群(AG-1),按病菌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划分为3个型,即A,B,C型,A型致病力最强,B型次之,C型最弱。菌丝的生理年龄与致病力相关,一般3-4d的菌丝致病力最强,以后随时间延长致病力减弱。 (5)寄主范围 寄主广,在一般情况下可侵染15科50种植物,主要有水稻、大麦、大豆、玉米、茭白、甘蔗、花生等。 人工接种时可侵染54科210种植物。 4.病害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 春耕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随水漂流,浮着在寄主叶鞘、叶片上,适宜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进入叶鞘内,产生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组织内。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 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在植株间水平扩展;孕穗后期至蜡熟期,病斑由下向上垂直扩展。 概念 水平扩展:一般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主要在植株、丛间横向扩展(称水平扩展),导致病株率增加。 垂直扩展:孕穗后期至蜡熟前期,病部由稻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称垂直扩展),病情严重度增加。 担孢子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引起病害,自然情况下和病害无明显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发病因素 Add Your Text 3 Add Your Text 1 (4) (2) (1) 菌源数量 气候条件 (3) 栽培技术 品种与生育期 (1)菌源数量:田间菌核数量与病害初期发病轻重关系密切。 (2)气候条件:纹枯病喜高温、高湿。水稻处于分蘖期时,日均温稳定在22℃,田间就会零星发病。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初夏气温偏高、盛夏雨多,纹枯病发生重。早稻发病高峰在6月中至7月上,中、晚稻发病高峰在8月下至9月下。 (3)栽培技术:氮肥使用量与病害发生程度关系密切。长期深灌,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种植密度高低与病害发生有一定关系。 (4)品种与生育期: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别,未发现免疫品种。籼稻最抗,粳稻次之,糯稻最感。窄叶高杆品种较阔叶矮杆品种抗病。 6流行预测 本病的预测主要以病原物,寄主,病害与生态学因子交互构成群体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为基础,进行预测的。 (1)以菌核密度为指标的发病预测。 这是根据上年度或前季纹枯病菌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发病程度及损失的相关性而进行预测的。 (2)以孕穗期的病株率为指标的发病预测。 调查孕穗期病情时一般可用对角线调查总株数和病株数,求的平均发病率,以预测成熟期的发病程度。 (3)以气象因素为指标的发病预测方法。 在日本研究21个气象因素中,得出气温25℃以上的积算日数和25℃以上的积算时数等于纹枯病发病面积之间有显著相关系。 水稻纹枯病 (Rice Sheath Blight) 罗霄凤 内容 概 况 1 2 症 状 3 病 原 4 病害循环 5 6 流行预测 7 发病因素 防治措施 1.概况 水稻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水稻病害。该病最先由宫宅(1910)在日本发现,随后莱因金(1918) 和帕洛(1926)在菲律宾。帕克和伯塔斯(1932)在斯里兰卡相继报道了此病。 20世纪50年代前的一段时期,此病曾一度称为“东方病害”60年代后。对此病的报道陆续见诸于世界各地。 目前该病已在亚、非、欧、美各洲水稻种植国家普遍发生,一般减产10%一30%,严重时可达50%,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在我国,此病最早于1934年由魏景超报道。 20世纪70年代,氮素化肥用量增加,加之矮秆、多蘖、密植的高产栽培,此病为害逐渐加重。 1975年水稻纹枯病被列人全国防治对象,成为水稻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