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的水质管理演示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罗氏-正昌技术交流资料(Davy Wei) 水质参数:氨氮 水生动物产生的主要含氮废物 存在两种形式 NH3(氨) 又叫非离子氨 对水生生物有毒 是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 通过鳃分泌,也存在于尿液中 NH4+(铵) 又叫离子氨 无毒形式 必须通过鳃以离子交换的方法去除 水体中氨氮的来源和去向 氮气(N2) 氨氮的排泄 不象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过量的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真正地贮存起来,会被分解而浪费掉 大多数水产动物排泄的含氮废弃物中大约85-90%是氨氮 鱼类:鳃和尿液 甲壳类:鳃和触角腺(腺角在触角的基部) 影响水体中总氨氮水平的因素 生物量 鱼体规格 单位体重的小鱼比大鱼产生的氨氮更多 饲料 蛋白质的来源与水平 优质蛋白源 高蛋白水平 总能 投喂水平 投喂后时间 氨氮的产生在投喂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通常会在一个高峰过后慢慢下降 水体温度 更高的温度将导致更多的氨氮产生 和更高的新陈代谢有关 施肥 肥料施用后成为浮游植物生长可利用的氮源 施肥超过池塘的负荷时会严重恶化水质 鱼体规格与氨氮产生量 mg NH3-N/g BW/d 小鱼 中鱼 大鱼 水中氨氮的去向:藻类和植物的吸收 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 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氨氮含量上升 藻类和水生植物利用铵(NH4+)合成氨基酸, 水中氨氮的去向:硝化和脱氮 脱氮作用 硝化作用 上述的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 o当氧浓度低于1-2mg/L时速度明显降低 o由两类细菌完成, nitrosomonas和nitrobacter, 倾向根植于固定的表面,开放的水体中硝化作用低 2. 上述的硝化作用会降低水体的pH 水中氨氮去向:挥发、底泥吸收、矿化 挥发(有利条件) 高氨氮 高pH 增氧、流动(搅动) 吸收 由于电荷引力作用,土壤中阴离子可以结合铵离子(NH4+) 矿化 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到水中 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溶氧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 水中氨氮的去向:进入动物体内 当水中浓度高时,氨(NH3而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动物体内 在水生生物体内能到达有毒的水平 环境氨氮对动物的影响 长期处于氨氮环境中 摄食降低,生长减慢 组织损伤 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 损害鳃的离子交换 鱼和虾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 增加疾病的易感性 应激使动物更易受感染 降低生殖能力 减少怀卵量 降低卵的存活力 延迟产卵(繁殖) 短时间-高浓度氨氮 增加鳃的通透性 高浓度的NH4可影响鳃上其它离子的交换 亢奋 丧失平衡 抽搐 死亡 氨氮的毒性 总氨氮更易测量,但不是最好的指标,非离子氨(NH3)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影响因素 pH :每增加一单位,NH3所占的比例约增加10倍 温度:在 pH7.8-8.2内,温度每上升10度,NH3的比例增加一倍 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盐度:盐度上升氨蛋的毒性升高 以前所处的环境 长期处于氨氮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动物也能够耐受氨氮也更高 其它有毒物质的存在 总氨氮的毒性 品种 致死水平 品种 致死水平 鲤鱼鱼苗 1.80 罗非鱼 2.40 草鱼(26日龄) 0.57 杂交罗非鱼 2.88 草鱼(47日龄) 1.61 鲶鱼 1.45 草鱼(125日龄) 1.68 虹鳟 0.49 大口鲈鱼 0.70-1.20 斑节对虾 1.69 据Boyd和Tucker(1998) 氨氮的毒性表(盐度为0.5ppt时) 温度 据Creswell, 1993 NH3在总氨氮中所占的比例 氨氮的毒性表(盐度为5-40ppt时) 温度 NH3在总氨氮中所占的比例 据Creswell, 1993 * 魏 万 权 罗氏(中国)有限公司 (罗氏-正昌技术交流资料) 预见您的需要 内容 中国传统八字精养法 水、种、饵、防、密、混、轮、管 水质参数对鱼类的影响及其管理 温度 溶氧 氨氮 亚硝酸氮、 pH、碱度、盐度、硬度、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等 中国传统水产养殖精髓:八字精养法 水——水质 种——种质 饵——饲料 防——病害 密——密度 混——混养 轮——轮捕轮放 管——日常管理 水质参数:温度 温度影响 生长 新陈代谢 摄食 抗病 繁殖和发育 存活率 气体溶解度 初级生产力 几种化合物的毒性 其它更多因素! 温度对草鱼摄食的影响 温度(oC) 摄食饱食率(%) 温度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平均体增重(克/天) 温度(oC) 温度为什么能够产生影响? 鱼类和甲壳动物都是变温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