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工程演示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养殖池塘生物修复—多级生物利用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技术 水上农业改善精养池塘环境技术 植物化感物质控藻技术 池塘底质改良技术 技术集成 养殖池塘生物修复 生物浮床池塘原位净化技术 池塘固定化微生物净化技术 固定化材料:弹性生物填料(生物刷,长度1米,每立方米44根) 。 微生物的来源:土著微生物 ;外源性微生物采用固体浓缩型(以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为主)。 多级生物净化系统 多级生物净化系统是利用不同生物的功能特性及其间的协同作用,调控和净化养殖池塘水质。 多级生物净化系统 植物浮床 水生经济 软体动物 底栖 滤食性鱼类 微生物膜 固定化 芦苇湿地 芦苇湿地 褶纹冠蚌 微生物载体 植物浮床 滤食性鱼类 养殖池塘 新型封闭循环养殖生态系统 薄 荷 柳 蒿 美人蕉 韭菜 水蕹菜 紫背天葵 浮床植物筛选 在净化池中种植芦苇、菖蒲、再力、千屈菜、凤眼莲、睡莲、藨草、菹草、狐尾藻、空心菜 等水草,进行实验比较,得出在相同使用面积的前提下水质净化效果的差异 。 净化池中种植的水草筛选 多级生物净化水渠 自流渠 芦苇湿地 环境和设施承载能力 淡水养殖业发展与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现有养殖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养殖环境修复,池塘生态工程化改造和养殖设施升级,集约化、工程化高效养殖模式构建,工厂化设施养殖技术提升成为养殖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 科技支撑潜力 科技进步对推动水产养殖业跨越式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 主要养殖品种选育和良种培育体系建立,开发新的饲料蛋白源和动物营养研究,病害免疫防控,生态高效集约化养殖,养殖环境生态化调控,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等有较大的科技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成本收益状况 水产品供给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养殖效益波动较大。 特种养殖发展和养殖结构调整较快,名优特新品种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使得养殖模式转向多品种混养、常规品种与名优品种混养等方式。 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在大宗鱼类消费稳定增长基础上,名优特新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信息化发展使得供求信息沟通变得容易和快捷,促使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更为合理的结构调整,带动整个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和效益提升。 淡水养殖业发展有良好的劳动力资源、种质资源和水面资源以及技术基础,但也面临水域空间受限、饲料缺口增加、劳动力成本提高、成本收益变化等内外因素的约束和影响。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对破解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瓶颈的认识、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根据目前的生产情况、影响供给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2020年我国淡水水产品总产量可达3700万吨;2030年可达6000万吨。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由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变,渔业发展“以人为本,以安为先,以养为主” 。 淡水养殖注重产业发展的安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渔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水产品供给充足,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水产品作为国民主要营养来源的地位加强; 生产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标准化健康养殖深入推进,生物资源养护水平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确立,实现生产发展、渔民增收、产品优质、生态文明、平安和谐的发展新格局。 战略重点 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应用 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 发展环境友好的增殖渔业 发展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流通业 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 建设养殖设施装备体系 完善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体系 健全资源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推进渔业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现代渔业关键技术体系 现代渔业 技术体系 低碳高效型的 生态化养殖业 资源养护型的 负责任捕捞业 支 撑 体 系 引领消费型的 高值化加工业 —水产良种培育 —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设施渔业 —水产品精深加工 —渔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 —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及体系建设 —渔业装备与节能 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工程 ——水产良种培育。选择鲢、鳙、草鱼、鲤、罗非鱼、河蟹、大黄鱼、中国对虾、牙鲆、栉孔扇贝等主导品种,通过传统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自主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建立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突破名优新水产养殖对象繁育关键技术。 水产优良品种培育 开发优良养殖对象,选育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养殖新品种,带动了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大菱鲆 牙鲆 我国历年审定公布的水产养殖新品种 年份 新品种名称 个数 1996 太平洋牡蛎、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美国青蛙、牛蛙、罗氏沼虾、 露斯塔野鲮、散鳞镜鲤、德国镜鲤、革胡子鲶、道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