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中的比例知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学反思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一节基础知识课。学生进入五年级,对简单的美术常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因此,适时的补充一些美术知识,会使他们感受到美术中奥秘,这也是提高学习美术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本课中不但要注重学生造型、表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强了欣赏的分量。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让学生从艺术作品中分析、认识比例这一知识概念,学习巧妙地运用比例。从过去的感性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使学生初步建立比例设计意识。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正是让学生认识比例知识的一节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测量、计算,找出黄金分割比,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知道黄金比例并且会用比例知识进行绘画,课堂效果很好。
“比例”一词源于教学,是指两种物体(如:两条线段)之间的关系。而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即绘画构图时物体的大小、位置等,属“造型表现”领域,是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一课,本课和前一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样都是在学习一种绘画技能,然而本课十分枯燥,学生兴趣不大,故而在讲授本课之前便觉得有些困难。
???? 本课是五年级美术的内容,分别改进了3次,一、二班讲述步骤摘录如下:
???? 首先,通过测量《溪山行旅图》的长宽距离测算比值。如:课本印刷长度是13厘米,山的位置在画面上占有很大面积高度为9厘米,二者比值大约为0.6。接着测量巴黎圣母院的楼层比例测算比值。最后才讲述黄金分割率。这种方法刚开始学生积极性还不错,越往后同学们越不大愿意做了。“太枯燥就跟听数学一样”同学们对比例知识认识不够,总觉得没有多大帮助,因此,这节课我们感觉是我很吃力,效果不好。
在三班讲述本课时,在讲述时我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先引导大家一起来做实验,摘录步骤如下: 首先,实验导入:邀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立正并平举双臂(这时同学们不知道老师接下来要干什么?都有了极大的兴趣)先公布结果说:“这位同学平举双臂之间的距离刚好是他的身高。”有些同学不信。测量完后,学生们很是惊讶,都奇怪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没有先讲《溪山行旅图》反而先讲了达芬奇的《维鲁维斯的人》让同学们先对比例产生兴趣。
接着,我又加入了“三庭五眼”的测量,这更使同学们高兴,就像发现了天大的秘密一样,这时再进行测算比值同学们就有了很大兴趣。
??? 第三、讲解黄金分割率:“说起比例来,有种比例关系不得不谈,”
“为什么?”“老师,是不是黄金分割率。”
???? “非常好,你已经发现了课本上的小资料了。”于是,我解释了黄金分割率,同学们发现了刚才的比值都是接近黄金比率,这时再让同学们欣赏《溪山行旅图》就客易多了。
最后,讲述黄金比例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现场将两个黑板擦放在讲桌上请同学们简单的安排它们在画面的位置及大小比例关系。
?? 总之,在这一节课上同学们都对枯燥的比例知识有了兴趣,比前面几节效果都好,讲完这一课我如释重负,终于让同学们有了对黄金比例的认识,虽然还有不少欠妥当的地方,但我会继续努力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偶戏》教学反思
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偶戏的种类较丰富,有提线偶、仗头偶、布袋偶、和皮影等。由于偶戏这一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课前搜集了许多偶戏的资料,很多学生带来了布袋偶和木偶。在课的一开始,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带来的各种偶,兴高采烈的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偶戏表演,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根据所带来的材料,发挥想像力制作可爱的手偶形象。学生制作过程中,我适时的巡视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最后学生们根据不同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编创一些手偶剧,到前面临时扯起的幕布后面表演起来。幽默滑稽的表演给学生们带来了一阵阵的欢笑,同时也尝到了偶戏的民俗味道。这一课题提出之后,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表演特别积极主动,故事情节巧妙,偶剧表演的也是幽默滑稽,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时光,同时也出现了本课的高潮。学生们收获着制作偶人的乐趣,也尝到了偶戏的民俗味道。
《自行车局部写生》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线条系列的内容,目的是通过对自行车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生活中的自行车线条丰富,大到车轮上的纹理,小到一个个螺丝,都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
在课堂上,我先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本着“先学后导,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自行车,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的,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和线条的变化。学生讨论之后能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