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婴儿心理的发展课案.ppt

发布:2017-06-07约1.18万字共7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困难型儿童容易使亲子关系有所疏远。 3.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慢慢活跃起来。迟缓型儿童引起父母的反应往往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并因具体情况而异。 在儿童中,容易型约占40%,困难型约占10%,迟缓型约占15%,其余35%属于混合型。 布雷泽尔顿(1969)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巴斯(Buss,1984)根据其活动特性说把气质划分为四种:情绪型、活动型、社交型、冲动型。 卡根(J.Kagan,1987)根据其抑制—非抑制说,把气质划分为两大类: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二、情绪的发展 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或哭、或静、或四肢乱蹬。婴儿最初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因此,它们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随后,在生理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断分化。婴儿的情绪多种多样,这里仅介绍笑、哭和恐惧三种基本情绪。 (一) 笑的发展 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0—5周):婴儿出生1—2天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一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二) 哭的发展 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惟一方式。初生婴儿有多种不同模式的哭声。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的研究者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的各种哭声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哭声的频率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模式: 饥饿的哭;发怒的哭;疼痛的哭;恐惧或惊吓的哭;不称心的哭; 招引别人的哭. 婴儿的哭自出生就有,且较早出现分化。最初的哭声多属于生理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哭泣。最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 (三) 恐惧的发展 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婴儿的恐惧可分为: 1.本能的恐惧:这是一种自出生就有的反射性反应。这种恐惧多半由于大的声响、突然位置变化以及疼痛等因素引起。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这是一种由不愉快或痛苦的经验(如被开水烫过、被猫抓过)所引起的惧怕反应。 3.怕生:这是一种由于陌生人接近而引起的恐惧反应,这种恐惧大约在婴儿6—8个月时出现。这种情绪也称为陌生人焦虑。 4.预测性恐惧:这是一种由想像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 三 、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J.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丝等利用母婴分离反应,设计了一个“陌生情境”,以测定每个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 1.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占10%一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没有建立起依恋安全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三)听觉的发展 1.听觉辨别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就能区别不同的音高。低音容易引起明确而一致的反应,而高音则多引起惊跳反应。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2.语音感知:婴儿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