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高鸿业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2.三部门储蓄-投资恒等式 从收入角度看,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居民先要纳税,又会得到政府转移支付,净纳税为T Y = C + S + T 从支出的角度看,包括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 AE = C + I + G 得 S + T≡ I + G 或 I ≡ S +( T– G) 投资与储蓄(个人储蓄 + 政府储蓄)恒相等。 投资=个人储蓄+政府储蓄 * 3.四部门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家庭和政府、对外经济部门 对外部门 作为供给者,提供进口(M) 进口是国民收入的漏出量(货币角度) 作为消费者,提供出口(X) 出口是国民收入的注入量 进行转移支付: ( Kr ) 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居民的转移支付净额 * 3.四部门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中有四个漏出量:S、T、M、Kr 从收入角度看:Y = C + S + T + Kr 四部门经济中有三个注入量:I、G、X 从支出角度看: AE = C + I + G +( X-M) ∴ C + S + T +Kr= C + I + G + (X-M) S + T + Kr = I + G + (X – M) 或写成 :I = S + (T - G)+ (M–X+ Kr ) 投资与储蓄(个人储蓄 + 政府储蓄+外国对本国的储蓄)恒相等 例子 14.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5 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 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 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 试计算:(1) 储蓄;(2) 投资;(3) 政府购买支出。 解答: (1)(私人)储蓄sp =yd-c=4 100-3 800=300(亿元)? (2) 政府部门储蓄sg=t-g=BS(预算盈余)=-200 外国部门的储蓄sr= M – X+ Kr =100 因此投资i=sp+ sg+ sr=300+(-200)+100=200(亿元)? (3) 从GDP=c+i+g+(x-m)中可知,政府购买支出 ? g=5 000-3 800-200-(-100)=1 100(亿元) * * 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用现期价格(报告期)计算的物品和劳务价值;反应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实际GDP——用不变价格(基期价格)计算的物品和劳务价值,只反应数量的变化 不变价格(基年价格)——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基年)的价格 * 例 年份 单价 产量 GDP 2003 2500 3 7500 2010 4000 2 8000 (一)名义GDP(Nominal GDP) 含义——按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GDP 2003年名义GDP=2500*3=7500, 2010年名义GDP=4000*2=8000 (二)实际GDP(Real GDP) 含义——按基期货币计算的实际GDP。 选03年为基期,价格不变 1.关系之一: 2010年实际GDP=2500×2=5000 实际GDP=基期价格×报告期产量 价格变动幅度=(4000-2500)/2500=+75%产量变动幅度= (2-3)/3=-33.33% * 年份 单价 产量 名义GDP 名义GDP变化幅度 2003 2500 3 7500 2010 4000 2 8000 500/7500=+6.67% 实际GDP只反应数量的变化 如果名义GDP上升幅度价格上升幅度,那么实际GDP下降,反之亦然 年份 单价 产量 名义GDP 实际GDP变化幅度 2003 2500 3 7500 2010 2500 2 5000 -2500/7500=-33.3% 名义GDP反应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 二者关系 1.关系之一:2010年名义GDP/2010年实际GDP =8000/5000=160% 名义GDP/实际GDP=GDP平减指数(折算指数) 2.关系之二:5000=8000/160% 2003年2500元的产品在2010年要4000元才能买到 2003年的1元相当于2010的 4000/2500=1.6元。 实际GDP=名义GDP/(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 =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GDP折算指数=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 * 国民收入核算述评 国民收入核算原理是在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茨(S.Kuznets)和英国经济学家斯通(R.Stone)的研究成果上建立起来的。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种: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a sy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