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 课件 (共15张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如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输入”—— “传递”—— “转化”—— “散失”——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是能量输入主要途径 生态系统内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 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 1.阐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必修3第5章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 植食性动物 62.8 62.8 一、能量流动的特点 1.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太阳能 未 固 定 生产者 464.6 分解者 12.5 呼吸作用 96.3 未利用 293 2.1 18.8 29.3 12.6 肉食性动物 12.6 微量 7.5 5.0 327.3 122.6 14.6 营养级 流入能量 流出能量(输入后一个营养级) 出入比 生产者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 ? 分解者 ? ? 464.6 62.8 12.6 14.6 62.8 12.6 13.52% 20.06% (1)根据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完成下列表格 (2)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在多大范围内? 传递效率=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本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 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62.8/464.6=13.5% =12.6/62.8=20.06% 结论: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2.【资料分析】 (4)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逐级递减 ①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①各营养级生物会因呼吸作用而散失 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能量传递效率:10-20% 单向流动 3.能量流动的特点 ②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无法再被利用 某人捕得一条重2 kg的杂食海鱼,若此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则该鱼至少需要海洋植物多少______kg? 80 分析:杂食鱼的能量来源于三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植物→杂食鱼;②植物→草食鱼→杂食鱼;③植物→草食鱼→肉食鱼→杂食鱼。设通过①②③三条食物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a,b,c,则 【典型例题】 由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的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1)能量金字塔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4.能量金字塔 (2)为什么说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能量每流经一级都要丢失一大部分,所以食物链越长,流量流失就越多。到第五营养级以后,可利用的能量已减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所以,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A、先吃鸡,再吃玉米 玉米 鸡 人 玉米 鸡 人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知识应用与回顾 假设你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少量的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2014海南卷)用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B 【典型例题】 二、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1.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例如:秸秆的多级利用、桑基鱼塘。 思考与讨论:我国古代就已经发展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 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 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古人在设计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时,不一定清楚其中的科学道理。 请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出发,分析这种设计的合理性。 设计理念是从人类需要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 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 1926年,美国一位生态学家研究了一块玉米田的能量流动情况,得到如下数据。 1.这块田共收割玉米约10000株,质量为6000kg。其中含碳2675kg。 2.这些玉米通过细胞呼吸消耗葡萄糖2045kg。 3.1kg葡萄糖存储1.6×104KJ能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