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
2011-12-26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
摘要: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是每一位学生都得以充分发挥潜能,在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由于传统教学课堂沉闷、机械和模式化;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氛围 情趣 自主 开放
一、课堂氛围:变专制为民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在课堂提问中,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确的意见,通过教学过程慢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在课堂中应该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建立同学型师生关系是提供安全心理支持、促进和谐发展的基础。同学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心理认同,获得了心理自由。与此同时,教师毕竟是众多同学中一个不一样的“同学”,这个“不一样的同学”必然会受到大多数同学的特别关注,由此产生出心理的“向师力”,这正是教师实现教学影响力的基础。有了积极、安全的心态,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个性思维就会活跃,人格发展就可能和谐。
二、学习体验:变枯燥为情趣,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
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趣,就学的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
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维持学生的兴趣。如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由辩论、做游戏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具、模型演示、动手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②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如地图是学习地理最常用的工具,但地图是地表景象的真实反映吗?教师出示两幅采用不同制图的方法(一为等角投影、另一为等积投影)绘制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上格陵兰岛的形状和面积有何不同?学生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矛盾事实上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格陵兰岛的形状和面积如何才能在地图上得到较真实地反映?③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和教学的效用,使学生明白教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实际意义。如暑假将至,让学生设计一个暑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日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览,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的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
三、学习方式:变接受为发现,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生记忆、背诵、模仿、做题,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缺少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学习月相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提前连续观测、记录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尝试分析月相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为了防止盲目观察,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现成的月相概念、月相成因等,教师重点指导月相观测的方法:
首先,确定最佳观测时间。明确告诉学生,每月初三观测月相的理论时间应在黄昏至21点之间,初七观测月相的时间大致应在黄昏至24点之间;满月以前的月相可在上半夜(或傍晚以后)观察,满月以后的月相可在下半夜(或清晨日出前)观察;上半月观测蛾眉月应在初三、初四为佳,下半月观测蛾眉月应在二十六、二十七为宜。其余月相的观测时间由学生自己研究确定。
其次,注意观察月相的方位:出没在东边天空,还是西边天空?月面(或弦)朝东还是朝西?
第三,按时填写月相观测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