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教学课件 4.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共11张PPT).ppt

发布:2018-05-01约1.04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问题: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了化学分析 成果:确定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时间:1925年 实验: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时间:1925年 实验: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时间:1925年 实验: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时间:1925年 实验: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时间:1925年 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时间:1925年 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疏水尾部 亲水头部 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 在空气——水界面铺成磷脂单分子层 连续两层排列 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方式 1959年,罗伯特森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提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人细胞 小鼠细胞 细胞融合 杂交细胞 37℃ 40min 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膜蛋白 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膜蛋白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动态模型) ,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化学成分:脂质(磷脂)、蛋白质、多糖(形 成糖蛋白或糖脂) 2、结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能流动) (1)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蛋白质 (2)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3)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可以运动 3、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分布情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