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游戏由我做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快乐游戏 由我做主
摘要:游戏是游戏者自主的活动,这一特征表明,游戏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活动,当活动不受外在目的控制,仅仅是出于内在动机的时候,游戏者对活动就具有了极大的自由度,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玩?与谁一起玩?这一切均由自己选择。在游戏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心理应是安全、轻松、愉快的。没有情绪紧张也没有精神压力,在这样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儿童才敢于尝试,敢于表现,敢于宣泄。而当一个孩子被要求去玩他不想玩的活动时,游戏便失去了意义。
关键词:自由 有趣 愉快 尽兴
游戏是幼儿最快乐的一种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源泉,孩子在游戏中能获得经验、知识,促进认识、交往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过程;而发展又是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并通过各种积极主动的自主行为进行活动的结果。”
幼儿游戏着,即学习着。幼儿的个性应得到广泛的发展,这包括促进其想象力、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发展。自由游戏给幼儿以机会,选择游戏方式与游戏伙伴,并决定游戏进程。这种游戏形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一、自定规则,? 2.在规则中浸润自由
当幼儿沉醉在游戏活动时多多少少会有“犯规”行为,这完全可以谅解。当我带孩子们去走独木桥时,有几位幼儿灵活的很快就走完了于是就又到后面排队想接着玩,可排队是多么漫长啊,然后就开始往前挤,独木桥上的孩子站不稳掉了下来,这时不用我说周围小朋友就会给予提醒,也不会让其插队,让想插队的孩子知道想要再一次参与游戏就只能排队。有时还真不能小看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影响力。与其强制性规定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认识,自己去改正。与之相反,如果老师强制约束幼儿的行为,收效往往收获不明显,还会引起幼儿反感。
二、自创玩法,让孩子游戏中享受? 1.我的游戏我做主
陈鹤琴指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他的真世界”。
以往的游戏活动,表面看来,孩子是在自主游戏,但实际却处处在教师的操控之中,游戏怎样玩,材料怎样使用,教师都事先准备好,事先告诉给孩子,孩子不用自己想,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孩子在活动中是被动的,没有,在活动中孩子只是满足了身体上的需要,而更多心理上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幼儿在97%的自由游戏时间里会使用某些玩物。可见,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活动的物质支柱,是游戏活动正常开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科学合理、适时恰当的提供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游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如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也是幼儿在园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在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在一般情况下确实能引发幼儿特定的行为,但也不尽然。我发现,如果得到教师允许即不反对的情况下,幼儿常常会改变游戏材料的通常玩法和教师的预设玩法,甚至不同的幼儿对同一种材料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比如,幼儿会用装勾线笔的笔筒来进行搭建,把娃娃家的碗顶在头上当一个新疆人,把笔当作话筒唱歌,把娃娃家用来包小宝宝的小被子顶在头上当新娘,会用听诊器替代淋浴用的莲蓬头……乐此不疲。
这些幼儿自创的“反常规玩法”在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同时,也实现了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只是我们在预设玩法时忽略了这些价值。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教师过分重视材料的预设玩法。当幼儿不按预设玩法对待材料时,教师常常指责幼儿“不好好玩”,“瞎玩”,当幼儿不敢“瞎玩”或因对材料不感兴趣而“不玩”时,教师又常常无可奈何。于是,教师就千方百计引导幼儿按要求去玩。出现这种原因可能是教师重视了材料投放,却没有认识到幼儿与材料的双向关系。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每一种自创玩法,我们就能解读其中的发展价值,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往往最能体现他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允许幼儿在教师规定的玩法以外按自己的方式游戏,是实现游戏材料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三、自找玩伴,让孩子之间的交往变得更活跃
《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儿童有权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游戏的愿望,可以自由选择同伴。
1.小团体,让幼儿间更加亲密
人类的社会充满了许多的团体,政治界有政党、金融界有财团、族群中有分派系……,各式各样的团体显示人类社会对团体的依赖。团体的存在通常是基于一种对彼此的认同(或是安全感),并且秉持相同的信念达成某一个目标。集体生活和集体关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间的“小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孩子们在团体过程中,也会经历到在一般社会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
如我们班有三位男孩子玩的特别好,天天黏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乐不完的趣事。在学校玩还不够,放学了还经常互相串门。托班的时候,烨烨因为生病住院,很久都没有来幼儿园,昊宇和浩镒奶奶说“天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