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常见传染病.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常见传染病的发现与预防控制 主要内容 背景 传染病的历史 传染病的有关概念 肠道传染病:霍乱、菌痢、急性出血性结膜 炎(红眼病) 呼吸道传染病:水痘与带状疱疹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狂犬病 背 景 背 景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并呈上升趋势,突发事件以传染病疫情居多,而学校又是突发传染病疫情发生最重要场所,因此做好学校多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对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证社会的和谐安宁、保护广大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意义非常重大。 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概况 2009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概况 2009年全国Ⅳ级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情况 2007~2009年全国Ⅳ级以上传染病事 1、2006年共发生17起,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的13起,占77%; 2、2007年全部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 3、2008年全部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 我市学校常见的传染病疫情 ﹡水痘 ﹡流感(含甲型H1N1流感) ﹡流行性腮腺炎 ﹡手足口病 ﹡风疹 ﹡麻疹 ﹡其他感染性腹泻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传染病的历史 瘟疫、战争和饥荒,被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剑客”。 他们不仅带给人类痛苦和恐慌,有的时候也导致整个社会的衰退,甚至于国家的消亡。 传染病带来的死亡和创伤,远远地超过战争的总和。 十四世纪,欧洲发生鼠疫,两千万人死亡,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十七、十八世纪,天花大流行,1.5亿人口死亡 1918年流感大流行,2500万人死亡。 传染病的历史 由于对病原体的认识、抗生素的使用和疫苗的应用,我们在与传染病的较量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但老的传染病将长期存在,而且新的传染病也不断出现,如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艾滋病、非典、新型流感等。 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成为感染性疾病,其中由人传给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传染病。 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 (天花)、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禽流感、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流感、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传染病的特点 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是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传染病有传染性,可以传播。 传染病的发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影响周围人群的健康。 传染病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疫源地等流行特点,受到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病后有特异性免疫力。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三环节 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或动物) 人作为传染源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动物作为传染源:狂犬病 传染病的三环节 传播途径 介空气传播:空气、飞沫、尘埃 介水传播:粪口途径 介食物传播:消化道传染病 介接触传播:手、玩具、文具、毛巾、水龙头等 介媒介节肢动物传播:蚊子、苍蝇、虱子、跳蚤等 介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针刺、拔牙等 母婴传播 介土壤传播 医源性感染 霍 乱 霍乱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流行,四季散发,属甲类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的发病急骤,以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特征,一般以轻症多见,带菌者亦较多,但重症及典型患者其病死率极高。 霍乱 自1817年迄今,霍乱曾有过7次大流行,目前认为世界前六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有关。第七次大流行始于1961年,持续至今以埃尔托霍乱弧菌为主。而1992年在印度、孟加拉等地由O139血清型引起的霍乱暴发流行,并逐渐波及巴基斯坦、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我国香港及欧美等地,并有预示第八次世界大流行的趋向。 霍乱 霍乱弧菌,为G-,短小稍弯曲的杆菌。无芽胞,无荚膜,长1.5—3μm,宽0.3—0.4μm,菌体末端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O139型可见荚膜。 霍乱 霍乱弧菌对热、干燥、酸及一般消毒剂(含氯制剂、碘制剂)均敏感,煮沸1~2min可杀死,自来水及深井水中加0.5ppm的氯,经15min即可杀死。但霍乱弧菌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一般在河水、海水和井水中,埃尔托生物型可存活1~3周;当霍乱弧菌黏附于藻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