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语文组 教师:姚真灵 XX年7月3日 文本解析: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妙何在?“忠有《出师表》,孝有《陈情表》”一语道破。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文章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2、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背诵课文。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生每人读一段课文。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多媒体课件显示语音:正音: 陟罚臧否(zhìpǐ)恢弘(hóng)驽钝(núdùn)疲弊(bì)行阵和睦(háng)妄自菲薄(fěi)裨补阙(bìquē)崩殂(cú)以彰其咎(jiù)夙夜忧叹(sù) 5、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默读,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 3、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 4、请学生一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如: 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⑵引喻失义 ⑶性行淑均 ⑷察纳雅言 ⑸庶竭努钝 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⑺深入不毛 ⑻不效则治臣之罪。 又如: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⑴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⑵先帝不以臣卑鄙。再如词的活用。 5、读“阅读提示”,完成下列练习(课件显示): ⑴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⑵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⑶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重点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⑴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