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PLC逻辑控制讲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时间继电器延时自动切换的Y-Δ启动控制电路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外部设备如何引入PLC内部? 设备表: 标签表 : SB1:启动按钮 I0.4: SB1 SB2:停止按钮 I0.3: SB2 QK: 空气开关 I0.1: QK FU: 熔断器 I0.2: FU FR: 热继电器 I0.5: FR KM1:星型启动接触器 Q0.2: KM2 KM2:总电源接触器 Q0.3: KM1 KM3:三角形启动接触器 Q0.4: KM3 KT: 时间继电器 Q0.5: KT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Y/Δ换接启动PLC控制的梯形图 I 星型先启动,电流为三角形的1/3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 (2)三极管的截止和饱和等有源无触点输出设备 (i) 三极管等设备有漏电流,三极管不能工作在饱和导通而处于放大状态,只要漏电流1.3mA,就能使PLC产生误动作,所以要并联一个电阻R。 (ii) 旁路电流,Ii=I0·R/(R+Ri)1.3时可计算出最大R。 (iii) I0为漏电流,Ii为PLC的输入电流。 第四节 I/O 设备单元 结论 有源无触点可多次、快速使用,但易漏电流。 无源触点可驱动大负载,但使用寿命短,速度慢。 第四节 I/O 设备单元 B.输出问题 输出端子的保护; 根据负载的不同电源等级,需要考虑负载匹配; 输出开启电流的抑制,对有些大起动电流负载, 需要加串联电阻来保护; 感性负载反电势的抑制。 第四节 I/O 设备单元 3.模拟量输入模块(AI) 模拟量输入模块接受的是模拟量变送器传递的(4—20mA,1—5V)信号; 8通道输入,共用一个A/D转换器,由多路选择开关扫描切换; 模拟量值用16位二进制补码定点数表示,最高位(15位)是符号位。 第四节 I/O 设备单元 电路(模块形式) 第四节 I/O 设备单元 4.模拟量输出模块(AO) 输出直接驱动执行机构 二通道输出,用屏蔽电缆和双绞线电缆传递,电缆线QV和S+,MANA和S-分别绞接在一起,这样可减轻干扰的影响,应将电缆两端屏蔽层接地。 第四节 I/O 设备单元 电路 第四节 I/O 设备单元 五、梯形图的设计 1. Ladder编程规则 1)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每个继电器线圈为一个逻辑行,即一 层阶梯。每一个逻辑行起于左母线,然后是触点的连接,最后终止于继电器线圈或右母线。 2)一般情况下,在梯形图中某个编号继电器线圈只能出现一次,而继电器触点(常开/常闭)可重复出现。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3) 在一个逻辑行上,串联触点多的支路应放在上方,如果将串联触点多的支路放在下方,则语句增多,程序变长,如下图: 合理 不合理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4) 在每一个逻辑行上,并联触点多的支路应放在左边。如果将并联触点多的电路放在右边,则语句增多,程序变长。如下图: 合理 不合理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5) 不允许一个触点上有双向“电流”通过。 不合理 合理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6) 多个逻辑行都具有相同条件时,为了节省语句数量,常将这些逻辑行合并。 不合理 合理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7)设计梯形图时,输入继电器的触点状态全部按相应的输入设备为常开状态进行设计更为合适,不易出错。因此,也建议尽可能用输入设备的常开触点与PLC输入端连接。 如果某些信号只能用常闭触点输入,可先按输入设备全部为常开来设计,然后将梯形图中对应的输入继电器触点取反(即常开改为常闭,常闭改为常开)。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2.典型单元梯形图分析 (1)起动保持和停止电路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I0.0起动按钮,一按即放,I0.1为停止按钮,Q0.0为设备的起动线圈,即将I0.0放开,由于Q0.0常开触点已闭合,通过“旁通”(自保电路)使Q0.0一直得电,直至“停止”按钮按下才放开。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2) 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第五节 梯形图设计 无互锁电路 在正转前提下,当反转起动按钮(SB3)由按下时,这时正反转接触器KM1,KM2线圈均闭合,其主触头均闭合,方式电源两相短路,熔断器FU1熔断,不能正常工作。 电气互锁 是将正反转主接触器常闭触点分别串在对方得线圈电路中,起互锁作用(正-停-反)。 是在电气互锁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