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汇总.ppt

发布:2017-06-09约4.36千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湿热灭菌法 2.煮沸法:100℃5min杀灭繁殖体,1-2h杀灭芽胞,加入2%的碳酸氢钠,促进芽胞的杀灭,防止金属器皿生锈,一般用于食具、刀剪、注射器的消毒。 * * * * 3.巴氏消毒法: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61.1~62.8℃30min或71.1℃15~30s,一般用于酒类、牛乳等的消毒。 * * * * 湿热灭菌法 4. 超高温杀菌 :135~150℃和 2~8s 对牛乳或其他液态食品(如果汁及果汁饮料、豆乳、茶、酒及矿泉水等) 最大优点是既能杀死产品中的微生物,又能较好地保持食品品质与营养价值。 * * 同一温度下湿热比干热灭菌好的原因: 1 细菌蛋白质在有水的情况下易于 凝固变性 2 湿热穿透力强 3 湿热蒸气有潜热存在,水蒸气凝固 成水释放潜热,迅速提高被灭菌物 体的温度 * * * * (2)、辐射杀菌法 1、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波长200-300nm,以260-266nm最强, 此波长的紫外线易被细胞中核酸吸收 杀菌机理: 诱导了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和DNA链的交联,从而抑制了DNA的复制 * * 空气消毒 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 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紫外线穿透力较弱,对皮肤、眼睛有损伤 特点: 应用范围: 紫外线灯距离照射物以不超过2 m为宜。 * * 杀菌机理: 应用范围: 2、电离辐射 包括高速电子、X射线和 ?射线 干扰DNA合成,破坏细胞膜 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 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的消毒,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 * (3)滤过除菌法 机制 利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以达到无菌目的。 用途 主要用于不耐高温无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药液,以及空气的除菌 。 特点 仅能除去细菌,不能去除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有些L型细菌等。 * * 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等;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破坏蛋白与核酸的基团,如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 ; 损伤细菌的细胞膜,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机制 * *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防腐剂对人体组织 都有危害,所以只限于外用或环境消毒。 局限于: 1、体表(皮肤、粘膜、伤口的消毒) 2、手术器械消毒 3、排泄物及周围环境的消毒 * * 表3-2 常用消毒剂 种类 使用浓度 用途 石炭酸 3-5% 地面、器具表面、皮肤消毒 乙醇 70-75% 皮肤、体温计消毒 高锰酸钾 0.1% 皮肤、尿道消毒 红汞 2% 皮肤、粘膜、小创伤消毒 硫柳汞 0.1% 皮肤消毒、手术部位消毒 过氧乙酸 0.2-0.3% 塑料、玻璃器材消毒 碘酒 2-2.5% 皮肤消毒 新洁而灭 0.05-0.1% 手术洗手、浸泡手术器械 龙胆紫 2-4% 浅表创伤消毒 * * 消毒剂的应用(一) 病人排泄与分泌物 :一般用等量的20%漂白粉、5%石炭酸或2%来苏,搅拌均匀放2h。 皮肤:70%酒精、2.5%碘酒、2%红汞。 粘膜:3%H2O2用于口腔粘膜消毒、0.01%-0.1%洗必泰或高猛酸钾用于冲洗尿道、阴道、膀胱等;1%硝酸银给新生儿滴眼以预防淋球菌感染。 饮水:自来水用氯气、少量的饮水可用漂白粉。 * * 消毒剂的应用(二) 手:一般用2%来苏;0.2%-0.4%过氧乙酸浸泡1min~2min后流水冲洗;2%碘酊涂擦后用70%酒精擦洗。 厕所、阴沟:生石灰。 空气:甲醛(实验室)12.5~25ml/m3加热熏蒸12~24hr或甲醛40ml+高锰酸钾30g/m3混合熏蒸12~24hr,肝炎病房用过氧乙酸3g/m3熏蒸90min。 * * * * 三、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消毒剂 微生物 环境 性质 浓度 数量 种类 有机物 温度 酸碱度 作用时间 * * 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低毒 价廉 低破坏 方便 易贮藏 有效 * * 小  结   在土壤、水、空气、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体无害,称为正常菌群。若正常菌群中的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的变化,称为菌群失调。由于菌群失调导致的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正常菌菌群当寄居部位入发生改变或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疾病,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消毒和灭菌的方法主要有热力灭菌法、电磁波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及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常用的有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法、紫外线照射和化学消毒剂的使用等。 * * 作业 1、简述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2、例举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