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 弯曲应力汇总.ppt

发布:2017-06-08约1.07万字共1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弯曲应力 §4.1 弯曲的概念及计算简图 例题4-6 图示的简支梁,在全梁上受集度为q的均布荷载用.试作此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2.合理地设置支座位置 例题4-14 图示一外伸梁,a = 425mm , F1、 F2 、 F3 分别为 685 kN,575 kN,506 kN.试按叠加原理作此梁的弯矩图,求梁的最大弯矩. B C F2 F3 a D E F1 A a a a 解:将梁上荷载分开 F1 291 a c e b d F2 e 122 + a c b d 215 a c e b d F3 a a a a B C F2 F3 a D E F1 A a a a 122 + a c e b d 291 215 131 a c e b d 291 a c e b d 145.5 215 a c e b d 107.5 m m Q M Ⅰ、弯曲构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当梁上有横向外力作用时,一般情况下,梁的横截面上既又弯矩M,又有剪力Q. §4-3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m m Q ? m m M ? 只有与正应力有关的法向内力元素 dFN = ? dA 才能合成弯矩. 弯矩M 正应力σ 剪力Q 切应力τ 内力 只有与切应力有关的切向内力元素 dQ = ? dA 才能合成剪力; 所以,在梁的横截面上一般既有正应力, 又有切应力. Ⅱ、分析方法 平面弯曲时横截面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横截面上只有M而无Q的情况) 平面弯曲时横截面 横力弯曲正应力(横截面上既有Q又有M的情况) s s t 简支梁CD段任一横截面上,剪力等于零,而弯矩为常量,所以该段梁的弯曲就是纯弯曲. 若梁在某段内各横截面的弯矩为常量,剪力为零,则该段梁的弯曲就称为纯弯曲. Ⅲ、纯弯曲 + + F F + Fa F F a a C D A B 变形几何关系 物理关系 静力关系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变形的分布规律 应力的分布规律 建立公式 一、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Ⅰ、实验 1.变形现象 纵向线 且靠近顶端的纵向线缩短, 靠近底端的纵向线段伸长. 相对转过了一个角度, 仍与变形后的纵向弧线垂直. 各横向线仍保持为直线, 各纵向线段弯成弧线, 横向线 2.提出假设 (a)平面假设: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 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且垂直于变形 后的梁轴线; (b)单向受力假设:纵向纤维不相互挤 压,只受单向拉压. 推论:必有一层变形前后长度不变的纤维—中性层 中性轴 横截面对称轴 中性轴 横截面对称轴 ⊥ 中性层 dx 图(b) y z x O 应变分布规律: 直梁纯弯曲时纵向纤维的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Ⅱ、变形几何关系 y b b O O 图(c) y ρ z y x O’ O’ b’ b’ 图(a) dx Ⅲ、物理关系 所以 胡克定律: M y z O x 直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应力,与它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 应力分布规律: ? 待解决问题 中性轴的位置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ρ ? ? y z x O M dA z y σdA Ⅳ、静力关系 横截面上内力系为垂直于横截面的空间平行力系,这一力系简化得到三个内力分量. FN Mz My 内力与外力相平衡可得 (1) (2) (3)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1)式,得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3)式,得 中性轴通过横截面形心 将 代入 得到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M为梁横截面上的弯矩; y为梁横截面上任意一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Iz为梁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讨论 (1)应用公式时,一般将 M、y 以绝对值代入. 根据梁变形的情况直接判断 ? 的正负号. 以中性轴为界,梁变形后凸出边的应力为拉应力(? 为正号).凹入边的应力为压应力(? 为负号); (2)最大正应力发生在横截面上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处. 则公式改写为 引用记号 ——弯曲截面系数 圆截面 矩形截面 空心圆截面 空心矩形截面 (a)对于中性轴是对称轴的横截面 其横截面最大拉压应力相等,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截面的 IZ 和 WZ由下列公式计算 Iz和W的求法: z y M 应分别以横截面上受拉和受压部分距中性轴最远的距离 和 直接代入公式 (b)对于中性轴不是对称轴的横截面 当梁上有横向力作用时,横截面上既又弯矩又有剪力.梁在此种情况下的弯曲称为横力弯曲. 二、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