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草原》课堂实录——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doc

发布:2017-01-09约2.61万字共4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草原》课堂实录——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版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执教者:新疆兵团 薛姣   整理者: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郭家店四小星空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2日14:00—14:40(第二会场下午第一节)   【课前谈话未录下来,故略。】   【上课时间】   (师播放歌曲)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新疆的草原。这节课,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草原。   师:再读一次。   生:草原。   师:你们去过草原吗?谁去过草原?   生:去过。   师:请问你第一次去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高兴地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还有谁去过。   生:我去过内蒙古的草原,那里的景色非常优美。但是,我感觉还是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宽广,不像民谣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只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在课后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同学们,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草原的宽广,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的确,老舍先生见到的草原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师:可以放声朗读。   师:同学们,读完了,哪个字音比较难读,给大家纠正一下。你画出了哪个词?   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   师:对,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这个词语,还有吗?   生:渲染。   生:第一自然段的“勾勒”。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子仔细听,看他读对了没有?好,你来读第一排的三个。   生:新鲜、明朗、渲染。   师:读的真准,第二排谁来读?   生:勾勒、低吟、回味。   师:不错,还有第三排,谁来读?   生:翠色欲流、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请同学们再一次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请你说。   生:我画的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蒙”,再读一遍。   生: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在这里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草原的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草原上的草和景色,还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别美。   师:是呀,是因为草原上的景色特别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   生:老舍不想离开这里,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动。   师:让他在这里……   生:多留一会。   师: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哪个句子写得最美,把它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从这句话我体会出在这境界里,既然连动物都在欣赏美景,可见草原非常美,而且动物也是自由自在的。   师:你是在用心在体会呢!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交流。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一碧千里”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让我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大、还有美。   师:一碧千里,这是多么的辽阔啊!这个“碧”是什么意思?   生:“碧”的意思就是“绿”。   师:是呀,大片大片的绿色让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也还是绿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原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茫茫”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而草原并不空旷。   师:所以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呀,有了小丘、牛羊、骏马的点缀,我们一碧千里的草原并不茫茫。直接的和大家交流。   生:是第一自然段: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里表现了老舍先生内心的愉快。   师:老舍先生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生:愉快的   师:他感受到了这样的天,清鲜的空气。同学们,作者为什么用“清鲜”而不用别的词语呢?你试着给它换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   生:新鲜。   师:空气可以用新鲜来形容,还可以呢?   生:还可以换成“清新”。   师:那作者为什么会用“清鲜”?   生:“清鲜”里含有清爽和新鲜两个词语的意思,所以作者用的是“清鲜”。   师:说对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