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人口与资源、环境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自然环境 索取资源 人类社会发展 排放废弃物 人口变化导致人类对资源的索取量的变化,排放废弃物的变化,促使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或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在PRED关系中,人口是关键的因素。 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三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三者达到平衡,才能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下去。 4、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 生态可持续发展 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民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 人口容量 一、人口容量的涵义 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该地区在遵循生态规律的条件下,其环境、资源所能容纳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一定地区”,是指特定的环境。 “一定时期”,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包括现在和将来 “遵循生态规律”,是指供养能力和承载能力的可持续性。 “一定生活水平”,随着生产力发展随之提高的生活水平。 “最高人口数”,往往是一个人口数量的极限。 人口容量定义的几种不同表述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的定义: 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一国或一个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中国土地资源承载研究”项目的工作定义: 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以及在一定生活条件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人口因素 经济因素 三、现实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一)扩展型: 环境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的地区为扩展型。 在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而人口密度相对小的地区(即人均资源丰富),通常属于这一类。 在这类地区,可通过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增加人口的规模,也可以持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缩减型: 环境人口容量小于现实人口的地区为缩减型。 这类地区人均资源贫乏,因此应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才能保证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地球的人口容量和我国的人口容量 地球人口容量的主要观点 主要依据 主要观点 悲观论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现今人口已超过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乐观论 尚未被开发利用的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未来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中间论 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 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10亿左右。 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数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不断地加深,已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 生物资源:它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 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主要是指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能源。 * 无论如何使用 数量不会减少的 * 即使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无序滥用,也有可能导致枯竭。 * 人类的生产活动需要获取自然资源并对自然资源深加工,劳动是财富之富,土地是财富之母 中东地区 ,海南的旅游资源,山西的煤矿资源,东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