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中国古代思想.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4讲:明清之际的思想—儒学的批判继承 知识点梳理: 一、背景 1.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3.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 经济: 政治: 文化: 第4讲:明清之际的思想—儒学的批判继承 4.程朱理学僵化及文化专制,思想界因循守旧 5.西学东渐,近代科学传入开阔了人们视野 二、进步思想家及其思想 ①否认孔孟的绝对权威,批判程朱理学 1.李贽: 第4讲:明清之际的思想—儒学的批判继承 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 ③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进步思想家及其思想 ①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王夫之: 第4讲:明清之际的思想—儒学的批判继承 “理在气中” “形、神、物三者遇而知觉乃发” 《读通鉴论》、《船山遗书》 ②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二、进步思想家及其思想 ①抨击君主专制,宣扬早期民主思想 3.黄宗羲: 第4讲:明清之际的思想—儒学的批判继承 皇帝是“天下之大害” “天下为主,君为客” 《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 ②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倡导言论自由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是非取决于学校 二、进步思想家及其思想 ①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顾炎武: 第4讲:明清之际的思想—儒学的批判继承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②倡导“经世致用” 三、三大思想家相同点 1.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第4讲:明清之际的思想—儒学的批判继承 2.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3.思想上:倡导经世致用 四、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第4讲:明清之际的思想—儒学的批判继承 1.冲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给后期民主思想以深刻启迪 2.经世致用思潮对后代学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对传统理学的批判和反思,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没有跳出传统儒学范畴,没有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一、积极意义 对儒学思想的评价 1.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2.儒家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3.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4.儒家提倡“孝”、“仁义”、 “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消极作用 对儒学思想的评价 1.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 2.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 3.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 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B * 应运而生 初步发展 春秋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梳理: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①经济上: ②政治上: ③文化上: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日益崩溃;商业和城镇的兴旺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大夫崛起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2.动荡的社会局面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各国君主为争霸,竞相招揽人才 二、儒家思想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 1.主要思想 : ①核心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所有人: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 途径:“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途径:“正名” 二、儒家思想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 1.主要思想 : ②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在“礼”治的前提下,改良政治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保守) ③哲学思想: 注重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④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 二、儒家思想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