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3会考复习提纲精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理必修3会考复习提纲
★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空间常见的区域如区域()、自然区域()、人文区域()、经济区、贸易区以及城市功能区()等。
区域的划分: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区域的差异既包括自然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一般具有如下的特性:
一是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二是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
三是开放性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独立的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
★课标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区域自然差异形成了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如: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就是以地形、气候为基础形成的;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民居、生活方式、产生方式等差异就是以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自然因素的差异为基础的。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不同影响,其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源的区域差异形成的。如:
农业文明时期,耕地、草原的分布对耕作业、畜牧区分布的影响较大,在土地贫瘠的区域,由于开发难度大,农牧业发展缓慢。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较大。
工业文明时期,矿产分布对采矿业、加工业、交通、城市的影响较大。
后工业化阶段,自然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对旅游业、交通的影响较大,海洋和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迅速增强。
★课标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的。
※不同方式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区域性。
如:耕作业的发展使森林减少,畜牧业的发展是草原退化、荒漠扩大;
矿产的开放、利用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污染等。
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和变化规律: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较优,第一、二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比重高。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较差,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
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减,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产业转移的原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租金、环境、原料、科技水平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上存在空间上的不均衡。
①对调入、调出区的资源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加以分析,做到资源和经济优势互补
②在工程的实施中注意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运用所给实例,概括产业转移对迁出区及迁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概括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及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 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是以解决人类开发利用中造成的环境问题为基础,以黄土高原这个自然区域为例:分析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地区分布:主要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的危害: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15°)修筑水平梯田 封坡育林育草 固沟 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 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课标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了解该流域的区域环境特征;
比较该流域开发前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了解该流域的开发措施;及其开发经验对其他河流流域开发的启示。
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了解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变化:
农田向东西两侧扩展,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使西部玉米、水稻面积扩大,草原面积缩小;城市周围建立了副食品工业基地。
★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课标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该区域上述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工业化含义: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
农业产值占辆生产总值的比重15%以下;
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20%以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城市化含义: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