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上册16—24课提纲.doc

发布:2017-06-07约3.7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一、重庆谈判 1、时间:1945年8月—10月 2、国民党目的:假和平,真内战(真备战) 共产党目的:争和平★,揭骗局(揭阴谋) ★3、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 4、结果:①签订《双十协定》,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二、内战爆发 ★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内战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①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从1946年6月开始,包括中原解放区,华东解放区,晋冀鲁豫解放区。 中共的策略:以运动战为主,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结果: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②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调集胡宗南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 中共策略:第一,主动撤离延安;第二,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采用“蘑菇战术”,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 结果: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经典战役: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 三、内战的转折点——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6月 2、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 3、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 4、结果:建立中原革命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 5、意义:①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②标志着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 6、评价性语言:①挺进大别山,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②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③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这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奇诺防线’被攻破”。④周恩来“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 第十七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 1概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记住先后顺序)(注意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作战图)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官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作战部队 东北解放军 中原、华东解放军 东北、华北解放军 作战战术 关门打狗 中间突破,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隔而不围,围而不打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关键地点 锦州 徐州(中心) 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战果 解放东北全境; ①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歼敌人数最多55.5万)②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基础③国民党统治濒临崩溃 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的意义 ①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歼敌150多万人)②人民解放战争的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成定局 二、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23日 2、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 3、部队: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 4、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到江西湖口 5、结果:4月23日,占领总统府,解放了南京 6、意义: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南京国民政府) 第18课 民族工商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原因:洋务运动和外商企业的刺激 2先驱:①方举赞和孙英德 发昌机器厂 (上海)②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广东) 3特点:①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②分布不均,集中在东南沿海 ③主要以轻工业为主,规模小 ④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室比较落后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典型代表人物:张謇(状元企业家) 1观点:实业救国 2成就:大生纱厂(江苏南通)(是1895年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 3名言和肖像:实业与教育是“救国之大本”P116 三、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一战期间 1914——1923) 原因:①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四、 民族工业的萧条: ★民营企业的萧条大致经历了几个步骤: 1、空间日益狭窄: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2、破产倒闭:抗日战争爆发后★ 3、发展的生机又遭扼杀: 4、陷入山穷水尽:1948年,金圆券改革,物价飞涨 第19课 物质文明的进步 1、最早被采用的近代交通工具是轮船 2、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黄鹄号 3、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 4、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 5、有轨电车最早在天津出现,无轨电车最早在上海出现 6、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线路——从香港岛上海 7、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