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物工艺学复习题2013..doc

发布:2017-01-16约2.4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物工艺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补料分批发酵:是在分批发酵过程中补入新鲜的料液。以克服由于养分的不足,导致发酵过早结束。 2. 带放: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加上间歇放掉部分发酵液化--就是指带放,称为半连续发酵。带放是指放掉的发酵液和其他正常的放罐的发酵液一起送去提炼工段。 3. 产物生成部分生长关联型:产物的生成与细胞生长部分相关,产物的生成速率和细胞的比生长速率相关也和细胞的浓度相关。 4. 分解代谢物阻遏 :这是指培养集中某种基质的存在会减少细胞中欧你其相应的酶的合成速率。 5.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直接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合成过程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的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前体使用时普遍采用流加的方法。 6. 透析培养:将培养液用透析膜与透析液隔开进行培养221 7. 多级连续培养: 9.呼吸商: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与吸收吸收氧气的量的比值 二、选择题 1.分批培养过程中,不考虑抑制作用,减速期的长短下面那种说法正确( )。A Ks值越大减速期越长 B Ks值越大减速期越短 C umax 越大减速期越短 D umax 越大减速期越长 2. 初级代谢产物或分解代谢产物的形成速率和菌体生长多为( )。 A 生长关联型 B非生长关联型 C部分生长关联型 D 和菌体浓度相关型 3.在连续发酵时以下关于基质利用常数Ks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影响残留限制性基质的浓度 B 影响菌体稳态时的浓度 C 不影响最大稀释率D 影响残留限制性基质的浓度但不影响最大稀释率 4.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由( )组成 A半胱氨酸 和精氨酸 B半胱氨酸和缬氨酸组成 C 谷氨酸和赖氨酸组成 D缬氨酸和谷氨酸组成 5.在单级连续培养过程中,稀释率控制在临界稀释率以下,随着比生长速率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产率越高 B 限制性基质浓度越高 C 细胞浓度越低 D 细胞浓度越高 6.苯乙酸是青霉素合成的前提物质,添加苯乙酸有利于我们获得( ) A 青霉素V B 青霉素G C阿莫西林μmax无关。 四、填空题 1.Monod方程描述菌体生长呈( )。 2.发酵工业的发展除了( )的获得和设备得以改进外,还与发酵工艺有关。 3.发酵过程中尾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含量成反向同步关系,因此可以用( )来判断菌体的生长、代谢状况。 4.培养过程的宏观动力学研究,可以对细胞的( )、底物的( )以及产物的生产进行定量分析。 5.补料分批培养过程中,补料的方式分为快速、( )、恒速和变速流加。 6.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产往往应用到前体物质前体分为外源性和( ) 7.在生产菌种选育过程抗性菌株获得的目的是解除产物( )和阻遏作用。 8.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受到( )和质粒控制。 9.柠檬酸酸或青霉素生产时为了降低( )离子的浓度经常利用黄血盐对其进行处理。 10.连续发酵时在相同的稀释率下,流加培养基中限制性底物浓度越高稳态时菌体浓度越( )。 11.对于生长关联型的产物,要得到高的产率我们应当设法延长( )期。 12. 在补料分批过程中糖补的过多往往会造成溶氧( )。 13. 次级代谢发酵过程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成与初始培养基的成分关系是否密切( )。 14.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代时是针对( )类型的菌体而言。 15. 青霉素发酵过程中对( )酶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16. 细胞对碳源的宏观得率系数YX/S =( )。 17. 连续培养的稀释率表示因( )而被稀释,补料培养稀释率因( )而被稀释。 18. 连续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 )达到控制菌体生长的比生长速率 。 19. 泡沫控制方法分为机械和( )两大类。 20. 对于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还原糖浓度一般控制在 ( )g/L左右水平。 21.单底物酶促反应,当底物浓度比Km小的多时可以看作是( )级反应。 22.在恒速流加-补料发酵过程中稀释率D = ( ) 。 五、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青霉素最早在点青霉培养基中发现,后又发现产黄青霉菌株也可分泌青霉素,故产青霉素产生菌不是由特定菌株生产的。 2.细胞对碳源的得率系数即每生产单位质量细胞需要消耗底物的质量。 3.温度对微生物产物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将可能影响产物的合成方向。 4.菌体生长符合Monod方程,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随着发酵的进行菌体的比生长速率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