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卷七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三2015届一轮复习测试卷七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
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弈,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于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由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
太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豫平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归于家。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年七十余,卒于家。
(选自《晋书·王隐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就而卒 就:完成
B.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 疾:恨
C.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 形:容貌
D.芜舛不伦 舛:错乱
解析:形:表现。
答案:C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隐有志著述的一组是
①少好学,有著述之志 ②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 ③纳好博弈,每谏止之④而了无闻,皆由无所述作也 ⑤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⑥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①写的是王隐的父亲;③写王隐性格耿直。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隐到了江南,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的祖纳一向了解他,也很敬重他,彼此间的谈话也无芥蒂,直言不讳。
B.王隐认为晋朝没有自己的史书,时局不太平,史事资料多有丢失,只有有志之人才能在著述史书上有所建树。
C.王隐认为祖纳年少时生活在都市,又有丰富的官宦经历,耳濡目染胜败兴衰之事,具备著书立说的优越条件。
D.王隐承父遗志,潜心求学,官至著书郎,后虽历经挫折,但仍坚持著述,终成心血之作,成为知名的史学家。
解析:“成为知名的史学家”于文无据。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
译文:?
(2)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
译文:?
答案:(1)古人碰上好的时代,就以功业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未碰上好的时代,就用言论来发挥自己的才学。所以世道盛衰都不困顿。(关键词:遭、达、道、否泰、穷)
(2)元帝认为创立基业事务繁多,还顾不上史官的事,就搁置起来未作答复。(关键词:以、殷、遑、寝)
参考译文:
王隐,字处叔,是陈郡陈人。世代贫寒。父亲王铨是历阳令,从小好学,有著书立说的志向,常暗自记录晋朝时事以及功臣事迹,没有完成就去世了。王隐用儒家的品德而自守,不交结权贵做靠山,博学多闻,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对西都旧事大多熟悉。
建兴年间,过长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对他一向了解并器重。祖纳喜欢下棋,王隐常常劝阻他。祖纳说:“姑且用来解忧罢了。”王隐说:“古人碰上好的时代,就以功业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未碰上好的时代,就用言论来发挥自己的才学。所以世道盛衰都不困顿。现今晋没有史书,天下大乱,旧事都散失了,史书不是普通人所编纂得了的。您从小在五都生长,在四方游历为官,华夷成败各种事情都有所见闻,为什么不酌量记述下来呢?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还能流行于世,死而不朽。与他们同时代的,人才难道还少吗?却都默默无闻,就是因为没有著述呀。所以君子恨到死时还默默无闻,《易》提倡自强不息,何况国史能知道得失的踪迹,何必要用下棋来解忧呢?”祖纳叹息说:“不是我认为你的道理不对,而是我的能力不够。”于是上疏推荐王隐。元帝认为创立基业事务繁多,还顾不上史官的事,就搁置起来未作答复。
太兴初年,法令制度逐渐完备,就召王隐及郭璞同任著作郎,让他们编纂晋史。参与平定王敦有功,赐爵平陵乡侯。当时著作郎虞预私自编撰《晋书》,可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