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地质学3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ophiolite的生成环境
ophiolite的岩石组合代表了大洋地壳的残片,故谈及ophiolite的原生环境时,一般认为,ophiolite形成于洋中脊。
Miyashiro认为:ophiolite具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应属于不同的原生环境。
作为大洋地壳的ophiolite,在未侵位至大陆上以前,可出现在下列构造环境中:
①、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包括狭窄的小洋盆);
②、弧后边缘海盆地;
③、未成熟的岛弧。
三、ophiolite的构造侵位
ophiolite形成于洋中脊、边缘海等海底扩张环境,但却出露在板块的敛合边界上。
1、俯冲带ophiolite
产于海沟陆侧坡的俯冲带混杂岩体中,当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时,大洋地壳会遭受断裂而破碎,洋壳碎块,特别是洋底沉积层可能在俯冲过程中被刮落下来,添加在海沟的陆侧坡。它们与仰冲板块的岩石和沉积物混杂在一起,构成俯冲带杂岩体,其中所混入的洋壳碎块,即是俯冲ophiolite。以上三种环境中形成的ophiolite都可以在这里出现。
2、thrust ophiolite
巨大的洋壳板片逆冲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之上,较重的洋壳反而上冲掩覆于较轻的过度型或大陆地壳之上。
第3章二2
subduction zone: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向某一方向移动,遇到大陆地壳并彼此相碰时,大洋板块由于其密度较大,地位低,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这一俯冲部分被称之为俯冲带。
根据弧后地壳类型和应力状态及构造活动,俯冲边界又可分为两种(Dickinson 1981):即陆缘弧沟系和洋内弧沟系。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岩浆弧和弧后区是大陆地壳。弧后为陆地或浅海,弧后的应力状态是挤压或中性的(如安第斯);后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另一洋壳之下,弧后区是大洋地壳,岩浆弧的地壳是过度型的。
②、当convergent boundary两侧均为陆壳板块,或者陆壳板块与岛弧板块相互敛合时,由于两者的比重都比较小,或浮力都比较大,陆壳板块难以俯冲到另一陆壳板块之下的地幔中,于是,两个板块最终碰撞在一起,这种边界称之为Collision zone。
collision zone:两个大陆换大陆与岛弧相碰撞的地带,由于相互碰撞的两个地壳单元岩石密度均较低,难以进入地幔,最后被挤压而成造山带。
第五章补充
第三节 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作用
一、两种活动大陆边缘的几个构造单元
(一)、洋内弧沟系
1、海沟(Treach);
2、俯冲杂岩或消减杂岩(Subduction complex);
3、弧一沟间隙(Arc—Treach gap)一在此形成弧前盆地。
4、岩浆弧:靠海一侧是由没有火山活动的前弧或分缘弧(fontal arc),
靠陆一侧由成串的火山构成火山链。弧内可能在构成岩浆弧基底地壳的地堑构造中出现弧内盆地(intra—arc basin)。
5、弧后区:主要有残留弧、边缘海盆地和弧间盆地。
第六章补充
四、裂谷岩浆的形成
裂谷岩浆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1、裂谷带的各种不同的岩浆岩基本上是由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以及少量超碱性岩浆演化而成的。大致上在裂前拱阶段为碱性系列,大陆裂谷阶段为碱性系列和钾略高的大陆拉斑系列,大洋裂谷阶段则为低钾的洋脊拉斑系列。说明随着大陆板块的分裂直到形成大洋裂谷,岩浆的碱度逐步下降;
2、无论喷出或侵入岩,均以基性和超基性岩为最丰富;
3、拉张的构造背景使结晶分异作用成为裂谷岩浆演化的重要作用,它决定了裂谷内有各种各样岩浆岩和分异系列的存在;
4、大多含有地幔岩包体,初始锶比值较低,因此裂谷岩浆主要是幔源的。
第五章补充
第二节 被动陆缘(大陆???缘裂谷)的沉积作用
一、大陆边缘的类型
按照板块构造观点,大陆边缘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被动型(稳定型、离散型、拖曳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和活动(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1、被动型大陆边缘
指大陆向大洋过度的一个广泛地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陆隆在内。这里没有海沟、没有俯冲带,没有岛弧。地壳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的过度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