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质学第6节大地构造学说简介.ppt

发布:2017-05-20约4.97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节 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1 大地构造学说概念 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上述问题,大多数人接受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2 大地构造学说分类 一、 地槽---地台说(传统学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当今盛行) 一、地槽---地台说 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地质学家霍尔和丹纳提出地槽概念;德国的修斯和法国的奥格提出地台概念以来,逐渐发展形成地槽—地台学说。 槽台说的主要论点是:地壳运动以垂直的升降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垂直运动派生的,而且地壳的各个地方的升降运动、沉积厚度、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把地壳划分出两个基本的构造单元,即活动性较强的地槽和稳定性较大的地台,并且地槽经过发展可以转化为地台。 1、地槽 地槽的发展分两个阶段:前期表现为强烈的沉降作用,不断接受沉积,形成巨厚的沉积岩层,并常伴有火山活动;后期则表现为强烈的上升作用,沉积岩层被强烈褶皱,并隆起为山,还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这种作用形成的褶皱构造地带称为褶皱带. 2、地台 地台是大陆地壳中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一般认为是由地槽褶皱带转化而成的。地台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壳运动相对比较缓慢,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都不如地槽强烈。 3、致命缺陷 地壳运动方向错误(垂直为主),驱动力解释不清,分布解释不清(为什么这里是地槽,那里是地台等等),缺乏海洋方面资料支持等等。地槽、地台已沦为地质构造名词而不是大地构造学说了。 二、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历程: (一)大陆漂移说(1912---1930) (二)海底扩张说(1950--- (三)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说 1、大陆漂移说的起源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睡觉时看到墙上世界地图, 提出了 “ 大陆漂移说 ” 。 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 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 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 古生物 4、大陆漂移说的致命缺陷 (二)海底扩张说 深潜器洋底考察 1、洋底考察成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洋底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考察结果发现: (1) 每个大洋底都有一条洋脊(又称海岭),洋脊轴部有中央裂谷,其热流值很高。 (2) 洋脊几乎由基性火成岩组成,洋底的沉积物很薄,其厚度在洋脊最小,向两侧逐渐增加。 大洋中脊的地形 (3) 深海钻探还发现洋底年龄十分年轻,组成洋壳最老的岩石年龄未超过2.0亿年,比大陆上的岩石年轻很多,且从洋脊轴部向两侧, 岩石年龄由新到老逐渐增加。 2、海底扩张说 综合上述考察的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赫斯和迪次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该学说认为: 洋底一方面在不断生长扩张,另方面却不断在消亡。洋底生长的地方在洋脊,洋脊中间的裂谷是海洋地壳的分裂带,地幔物质呈熔浆沿裂谷向上涌出,然后冷凝成新洋壳,并把原来的洋底向两侧对称推移。由于熔浆不断地涌出和冷却,结果使洋壳不断地沿洋中脊生长,并向两侧不断推移扩张(据计算,其扩张速率大约每年数厘米),因而造成了洋中脊的岩石年龄最新,向两侧越来越老,以及地磁异常条带沿洋脊两侧对称相间排列的现象。 当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遇时,由于海洋地壳密度大,就俯冲到大陆壳之下,进入地幔逐渐熔化消失,并在海洋壳体俯冲之处形成了深海沟。因而洋底是从洋中脊不断生长扩张,又在海沟处不断俯冲消亡,大约2亿年左右,洋底就可更新一次。故洋底没有比中生代更老的岩石,不管是新生的大洋还是古老的大洋(如太平洋),它们的洋壳是相当年轻的。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过程 在“洋底扩张说”问世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不久,一位年轻的地质学者又提出了“板块构造说”,尽管“板块构造说”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还不够完善,最终还是被今天的许多学者接受下来了。创立“板块构造说”之一的是法国地质学家格扎维埃·勒皮雄。     勒皮雄1937年出生于越南。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立志要当海洋学家。1959年,勒皮雄得到政府的奖学金,赴美国留学。在著名海洋地质学家M·尤因教授领导下的拉蒙特研究所学习。一年之后,回法国服兵役3年。服满兵役之后,又回到研究所工作,一直工作到1968年。  在拉蒙特研究所工作期间,所里的研究人员都对“洋底扩张”说十分感兴趣。唯独勒皮雄对“洋底扩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