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语文《夏感》综合备课资源.docx

发布:2018-07-08约1.31万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语文《夏感》综合备课资源   整体把握      蔡少军      一、主旨   《夏感》是梁衡先生的一篇散文,阅读《夏感》就仿佛在欣赏一支激情澎湃的夏日进行曲。文章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无穷。有人钟爱春日之明媚,有人独喜秋日之丰硕,有人醉心冬日之沉默……但是夏天,好象总是寂寞的时候多。偶尔有人写,也不过是抱怨多于赞美。但是当代作家梁衡却妙笔生花,独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夏季的窗户,让我们领略夏之魅力。《夏感》全文犹如一支激情奔涌的进行曲,赋予夏日以灵魂,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支进行曲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从大自然到与自然共存亡的人类都浸泡在这样的律动中。在作者笔下,所有的一切,都如同即将沸腾的水,冒出嘟嘟的水泡。山野的草,长成了密密的厚发;树上的叶,凝成了黛色的长墙;曼舞的蝶,换来了嘶鸣的知了;麦浪翻卷,在田野上滚动;棉苗挑叶,勃勃向上;高粱朝天,生机无限;瓜秧匍匐,勇往直前……神奇的自然中,万物无不显示磅礴的生机。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当然不逊色于自然界的生命们。“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连一口气也不松,没日没夜地劳作着。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二、结构   梁衡曾把自己的散文分为给人背的和给人看的两类。早期散文都是按“背”的标准去写。他的山水散文苦心追求精美,如《夏感》,全文只有六百六十六字,却紧紧抓住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落笔围绕着这一点来写夏天的景物和人物,段段扣主题,句句不离主旋律,结构精巧。   首段“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独句成段总领全文,点出夏天的特征,下文就紧扣其“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来写。第二段运用对比,把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相比较,从而突出了夏天的特点:万物都在向上。接着笔墨自然过渡到成熟的麦子上:金黄色铺天盖地,麦浪翻涌,“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第三段,又把夏之色和春之色、秋之色作比较,突出夏的“旺”。“麦子刚刚割过”,在那带着割痕的麦茬旁,已经有更多新的生命在不息地生长。“挑”“举”“匍匐”,似乎能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声,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和瓜秧的腰肢扭动……这一切,无不写着“生命”两个字。“树犹如此”,勤劳的人们就不用多说了。大家从白天到夜里,神经一刻也不能松弛,既要忙着夏收,又要照料管理秋收的庄稼。“他们的肩上挑了夏秋两季”。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先总后分,秩序井然。而且从第二段到第三段到第四段,由对夏日的总轮廓描写到聚焦长满庄稼的田野,由自然到人类,内涵更加丰富。   中间三段是文章的主体。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实写景象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文学想象。这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更都显出夏季蓬勃的生命力。   第五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情感态度。作者又以春秋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别出心裁。   总之,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三、延伸   1.相关基础知识   作者及创作思想   梁衡(1946一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是当代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