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习理论的发展与整合8-9.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学习理论的发展与整合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简介: 加涅(1916—?2002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第一流的教育心理学家和学习实验心理学家。加涅的主要著作有《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知识的获得》等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什么是信息加工? (一)基本观点 1、学习的条件及分类 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类: (1)内部条件:即学生在开始学习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2)外部条件:即学习的环境 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3、学习与教学的八阶段模型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的:第一,在日常教学中,每一学习阶段并不一定都能观察到,有时,其中某些阶段是组合在一起的。第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或不可能意识到其中大多数内部过程。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内部发生的事往往知道得甚少。 (二)评价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 童话中的建构主义: 寓言故事 池塘中生活着两个小动物:一条鱼和一只青蛙,它们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天,青蛙告别了鱼,到陆地上去旅行。在游历了一番之后,青蛙回到了这个池塘。鱼一见到青蛙,便迫不及待地迎上去,问道:“青蛙大哥,你都看到什么了?”青蛙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看见了很多很新奇的东西。比如我看到了一种动物,它有两条腿,一对翅膀,身上、翅膀上和尾巴上都长着漂亮的羽毛,可在高空中飞翔。” 鱼饶有趣味地听着青蛙的讲述,头脑中形成了这种动物的形象 什么是建构 为了某种目的把已有的零件、材料制成某种结构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知识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不能直接从环境中获得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活动论: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活动使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才是学习。 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 “实在”(reality)不过是知者的心中之物,是知者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他自己的经验解释了实在。 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 建构主义理论并不非新鲜观点,作为认识论可追溯到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康德,作为学习理论可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iaget)、维果斯基(Vygotsky,L. S)和布鲁纳 (J. Bruner)等人的理论相联系。但真正将其作为一种学习观与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却是近几年来的事。 建构主义和客观主义常被当作教学理论连续体中的二极加以对照,例如,乔纳森(D. Jonassen)将程序教学(PI),教学设计(ID),智能导师系统(ITS)以及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放在连续体中作如下定位: 客观主义认为,认识和学习是表征和反映客观实在的过程。 建构主义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认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中的位置 皮亚杰:把学习描绘成儿童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 布鲁纳:发现学习被认为是属于建构主义的模式 维果斯基:强调知识的发展是通过建构而激起的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了解则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如何根据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去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变化;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在于建构内部心理表征。(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相近)但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家主张,我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们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假设或解释。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表征,不仅包括认知主义者所强调的结构性知识,也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幼儿的理解 2、学习观 学习的过程和机制是怎样的? 学习就像吃东西 or 学习就像输血?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而不是从环境被动接受的。 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靠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注重协作学习,师徒式传授 学习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情境(社会文化)中,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自主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