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第三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 2.唯物史观: 第一,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第二,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第三, 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 第四, 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④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要素:实体因素------劳动者、生产资料 渗透性因素---科技、信息、教育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②科技可以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中转化为生产力; ③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生产关系 1.概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两种基本类型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1.辩证关系: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反作用:适应→推动;不适应→阻碍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发展运动过程 3.现实意义: 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按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3. 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多样性: 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