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划分:个人意识/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政治法律思想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映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
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
两个归结: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水平:量的规定性 生产力的性质:质的规定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能够应用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生产资料公有制
2、生产资料私有制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表现: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