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第十一章其他其他食用菌栽培.doc

发布:2017-01-16约3.02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其他其他食用菌栽培 灵芝栽培 野生灵芝多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及河南、河北等省共四十一种。比较常见而著名的除红灵芝外,还有紫灵芝、松杉灵芝、黑灵、紫光灵芝等。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灵芝视为“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流传着许多美妙而动人的故事。灵芝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灵芝有“益心气、“入心生血”、“助心充脉”、“安神”、“益肺气”、“补肝气”、“利关节”等功效。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也记载着灵芝气味“苦干无毒”、主治“胸中结、益心气……”灵芝虽然不是长生不老的药,但确实能治疗多种疾病,是滋补强身,抑制身体异常以恢复正常功能的食用药或健康食品。 第一节 概述 一、俗称和分类地位 1、俗称 又名灵芝草、木灵芝、红芝、赤芝、万年蕈和灵芝仙草等。 2、分类地位 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科、灵芝属(Ganderma)。 二、食药用价值(八大作用) 1、抗血栓形成 2、提高免疫力,有抗癌防癌的作用(多糖) 3、使血压正常化,强化造血作用 4、能防止动脉硬化 5、使中枢神经等躯体机能保持平衡 6、改善高血脂 7、有镇痛作用 8、延迟细胞衰老(有机锗) 现代科学家对灵芝药用价值的研究发现,灵芝子实体最珍贵的成分之一是有机锗,是人参的4~6倍,即800~1000mg/kg。锗能使血液循环畅通,增强红血球运送氧气的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并能与体内污染物、重金属相结合而成为锗的有机物排出体外。二是灵芝含有高分子多糖。它能强化人的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防癌治病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其它有益成分如甘露醇、麦角甾醇、三萜等。 目前灵芝又被制成灵芝保健品。灵芝保健食品以及灵芝猴头膏、灵芝片、灵芝酒、灵芝精等药物,在国内外均有供应。在国外还有“锗泉源”、“广效”、“特效”等灵芝产品。 三、其它价值 1、美容作用 有助于消除皮肤皱纹、褐斑和雀斑,避免发生青春痘,同时还有减肥的作用。 如:灵芝胎盘洗面奶、灵芝美容膏等。 2、观赏价值 颜色鲜艳,形体多姿,造型奇特,古朴典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如:盆景、工艺品 HYPERLINK 00/ec2006/C21/Course/Content/N47/Content.htm \l top#top 5 ※标题二 第二节 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一)形态特征 1、菌丝体 灵芝的菌丝体呈白色绒毛状。在显微镜下可见其表面分泌一层白色结晶物,为草酸钙结晶,有锁状联合。 2、子实体 质地:木质或木栓质。 形状:肾形伞状体。 颜色:红、紫、黑色等。 以红芝为例: 菌盖:肾形,红褐色,表皮具有一层漆样光泽,表面有环状棱纹和辐射状条纹。菌盖下面有很多针头大小的管孔,管孔内壁上着生孢子。 孢子:褐色。 菌柄:圆柱状,侧生,少为偏生,暗红褐色至紫褐色,表面也有漆状光泽。 (二)生态习性 夏季、秋初生于阔叶树的树桩和周围地上,有时也生长在针叶树的树干上(松杉灵芝)。 二、生活条件 1、营养 灵芝属于木腐菌。 需要碳、氮、矿物元素、生长因子(维生素B1)等营养。 2、温度 灵芝为高温型的恒温结实性的食用菌类。 菌丝体最适温度:26~28℃左右 子实体分化最适温度:22~28℃ 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25~28℃ 若温度低于18℃,原基就会变黄僵化,不能正常分化。 若长期处于30℃培养,虽然子实体生长较快,发育周期短,但质地不紧密,皮壳的光泽也较差;超过33℃子实体甚至死亡。 3、水分和湿度 灵芝是喜湿性菌。 培养料含水量:60%~65%; 菌丝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 子实体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85%~95% 4、空气 灵芝是好气性真菌。菌丝体阶段需少量的氧气,但子实体分化和生长发育阶段则需要大量氧气。 生长环境通气好,子实体易开片,柄短,盖厚,圆整。 缺氧时,对菌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菌盖生长有抑制作用,导致灵芝畸形,如脑状或鹿角状,或甚至不长菌盖。 因此,栽培灵芝时,一定要加强通风换气。但要注意处理好通风与保湿的矛盾。 5、光照 灵芝是喜光性菌。 菌丝生长期:黑暗条件(强光明显抑制菌丝生长) 子实体分化和生长:一定的散射光 光线不足:子实体小,盖薄,且无光泽;光线过暗会造成鹿角状分枝的畸形灵芝。 灵芝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其菌盖向透光面或强光面展开。因此,在菌盖生长期间,不能任意调动瓶子(菌袋)位置,否则会造成畸形灵芝。在生产上也可利用这一特点,用光诱导法,使灵芝定向生长,成为千姿百态的观赏盆景。 6、酸碱度 灵芝喜在弱酸环境中生长 最适:pH4.5~5.2 HYPERLINK 00/ec2006/C21/Course/Content/N47/Content.htm \l top#top 5 ※标题三 第三节 常见的栽培品种 目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