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第十一章 中药制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中药制剂
教学目的
1.掌握溶剂浸出扩散理论及影响因素;常用浸出方法及其浸出制剂 2.熟悉浸出技术及中药制剂的特点及其概念;基本浸出设备 3. 了解中药剂型的改革与发展
重点:浸出过程及浸渍、渗漉、蒸馏、大孔树脂分离等方法; 酊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浸出制剂 难点:浸出理论及影响因素,超临界流体浸出原理及影响因素
浸出药剂
概述
浸出药剂是指利用适当的浸出溶剂和浸出方法,从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所制成的药剂。
一、特点
(一)药材中的成分
1、有效成分
是指化学结构明确、起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等。
2、辅助成分
是指本身无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作用的物质,如皂甙、蛋白质等。
3、无效成分
是指本身无效甚至无害的物质,如脂肪、糖类、淀粉、酶、树脂、粘液质等。
(二)特点
1、具有单一成分所没有的疗效。如阿片酊具有镇痛、止泻功能,但纯吗啡只有镇痛作用。
2、作用缓和持久,毒性较小。
3、与原药材相比,减小了用药剂量,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浓度和稳定性。
4、对于有效成分不明确的药材,浸出药剂是最好的剂型。
二、浸出溶剂
常用的是水、乙醇或水醇的混合溶剂。含醇量90%以上时,用于浸出挥发油、有机酸、内酯、树脂等;含醇量在50-70%时,用于浸出生物碱、甙类等;含醇量在50%以下时,用于浸出蒽醌类等。
乙醚、石油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只能用于脱脂或精制,最后的成品中不得留存。
为增加浸出效果,或增加浸出成分的溶解度,或增加浸出制剂的稳定性,或减少杂质,可加入浸出辅助剂。常用的有酸、碱、表面活性剂、甘油。
浸出原理与浸出方法
一、浸出原理
(一)浸出过程
1、浸润
浸出溶剂与药材粉粒接触,浸出溶剂先附着在粉粒表面使之润湿,然后通过毛细管和细胞间隙进入细胞组织中。一般非极性溶剂不易从含多量水分的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必须先将药材干燥;而极性溶剂则不易从富有油脂的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必须先脱脂,再用水、醇浸出。
2、溶解
溶剂进入细胞后溶解其可溶性成分,溶解速度决定于药材和溶剂的性质,疏松的药材溶解得较快;用乙醇比用水溶解得快。
用水溶剂,其浸出液中多含胶体物质而呈胶体溶液;乙醇浸出液中含较少的胶质;非极性浸出液中则不含胶质。
3、扩散
细胞内的溶剂溶解了大量的可溶性成分后,造成了细胞内外的浓度差。细胞内具较高渗透压,从而进行扩散。此过程中浓度差是浸出的关键,扩散速度与药材的表面积(粒度)、浓度梯度、浸出温度成正比,而与浸出物的分子半径、浸出液的粘度成反比。
置换
浸出的关键在于保持最大的浓度梯度。搅拌或不断地以新鲜溶剂取代浸出液,及利用浸出液的相对密度造成内部对流等都是置换作用,即将粉粒周围的浓溶液变稀,增大浓度梯度以利浸出过程。
(二)影响浸出过程的主要因素
1、药材的表面积
适宜的粒度有利于浸出,太细,则吸附作用大,使扩散速度慢;用渗漉法浸出时,过细溶剂阻力增大;过细会使大量的细胞破坏,细胞内大量不溶性物,如树脂、粘液等高分子物质混入浸出液中,使分离困难。
粉碎的程度应视药材性质、所用溶剂及浸出方法而定。如用水为溶剂,药材遇水膨胀,常用粗粉或薄片;用乙醇为溶剂,膨胀性小,可用粗粉;花、草、叶等疏松药材,用粗粉或不用粉碎;质地坚硬的根、茎等,宜用细粉。
2、温度
温度升高,粘度降低,用利于扩散;可溶性成分溶解度增大,溶解速度快;细胞内蛋白质凝固、酶破坏,有利于浸出。但过高,使不耐热成分分解,杂质浸出量增多。
一般认为在浸出溶剂的沸点或稍低于沸点的温度下进行浸出效果比较好。
3、浓度梯度
是指细胞内的浓溶液与其周围溶液的浓度差,其大小决定于选择的浸出工艺和设备。用浸渍法时,搅拌强制浸出液循环或分次加入溶剂等均有利于提高浓度梯度。
4、时间
一定范围内,时间越长,浸出量越多;但扩散达到平衡后,时间就不起作用了,而且无效成分也相应增加。一般有效成分为小分子时,时间适当短些;有铲成分为高分子时,时间适当长些。
5、压力
加压可加速浸出,尤其是坚实难浸出药材,对易渗透的固体、粉末类药物作用不明显。
二、浸出方法
(一)煎煮法
浸出溶剂最常用水,有时也用酒(应采用回流法)。
药材:粗粉;煎器:陶瓷或不锈钢;浸泡时间:15-30分钟;火候: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浸出时间:第一次为1-2小时,第二次为0.5-1小时;浸出次数:2-3次。
适用范围: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热较稳定的药材。
特点:方法简单;对一些有效成分不清楚的中药材或方剂进行剂型改革时,常用本法;浸出液杂质多,纯化麻烦;不适宜含挥发性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二)浸渍法
注意:定量溶剂,分次加入;密盖;常温浸渍7-15天;热浸渍(40-50℃)浸渍5-7天。
特点:方法简便;浸出率低,不适用于贵重的或有效成分含量低的药材的浸出。
浸出范围:粘性无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