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第3章第3节.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贬低或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抽象地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作用,宣扬英雄史观。 表现为: 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的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的观点 。 唯意志论的基本观点 历史是由少数“天才人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的,少数英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的面貌,左右历史的进程。 人民群众不过是盲目追随少数“天才人物”的愚昧无知的“群氓”。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梁启超 宿命论主要观点 决定社会历史的则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上帝”、“天命”、“宇宙精神”等等。 人只能消极地接受这种神秘力量的摆布,而在历史上无任何能动性可言。 英雄人物是“上帝”命令的执行者,是“天命”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则只能俯首听从他们的支配。 “生而知之者上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 唯意志论、宿命论的共同点 第一,都否认历史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第二,都把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在历史之外,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英雄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英雄史观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 认识根源:主要是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 社会根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2.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一种与英雄史观根本对立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争取解放的理论学说,从根本立场上解决了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认识问题。 (1)坚持现实的人创造历史的观点 现实的人,就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而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的人。 (3)坚持现实的人在合力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差别性的观点 社会历史的主体,可以区分为类、群体、个体三个层次。 唯物史观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关系,考察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着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人们。它具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 从质上说,凡是顺乎社会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 从量上说,它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以及从事精神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力量,首先表现在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实践。 劳动人民中还涌现出了许多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 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只有这种群众性的社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每一历史时代,群众的创造力都要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但群众的创造力相对于个人,以及就其世代无限延续来说,又是无限的。 人类的历史正是这样在从有限不断趋向无限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什么是个人?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上的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