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历史复习 第二十四单元 两极格局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8高考历史复习 第二十四单元 两极格局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复习目标]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比较各国发展的相同和不同因素。
2.正确认识美苏争霸中双方在各阶段的战略意图及原因,并分析美苏争霸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3.掌握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变革以及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史实,认识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4.正确认识第三世界崛起的原因、影响。总结东亚、东南亚经济起飞的重要经验。
5.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
6.掌握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根源、表现,认识这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要点梳理]
本单元是20世纪50年代至如年代初的历史。主要涉及美苏争霸、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三世界的兴起、亚洲经济的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和腐朽趋势共存的时期;是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是两极格局发展和世界格局多极化时期。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美国对国际经济控制的削弱,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持续、深入的发展,使国际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和全球化的特点。
民族独立浪潮席卷非洲、拉美。90年代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新兴民族国家联合反殖、反帝、反霸,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兴起。新兴国家努力振兴民族经济。70、80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世界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地区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展。
从50年代中期起,苏东国家相继改革,但多有失误,效果不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在国际关系领域,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内部,东欧、中国与苏联的矛盾,西欧、日本与美国的矛盾,使两大阵营逐渐瓦解。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
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恢复时期。1945年至50年代初西方国家凭着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最强有力的因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成为战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稳定发展;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日本经济迅速崛起。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3)“滞胀”时期。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结束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产低速发展甚至停滞,并与通货膨胀并存。这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调节促进作用减弱。
3.当代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了重要历史阶段,其特点是改革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开始在苏联和东欧诸国兴起。
①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开始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改革充满了斗争和曲折。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整,继续改革,但成效不明显。
②东欧诸国是在更为艰难条件下开始改革的。由于苏联的干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南斯拉夫在被开除情报局的困境中率先开始了改革的探索。波兰和匈牙利在国内发生动乱和苏联干涉的形势下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其他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2)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3)从1989年起,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形成了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受挫。东欧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东欧剧变只是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它表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
(4)苏联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诸多矛盾。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一系列错误的路线和政策,不但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经济上的大滑坡,而且使民族分离活动加剧,造成政治的动荡不安。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后,苏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