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复习 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练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8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复习 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练习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要协调“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和“发展经济不能超出生物圈耐受的极限”这两个目标的方法是 ( )
A.制定法规 B.环境管理 C.公众参与 D.限制发达国家的发展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单靠技术方法能够完全解决环境问题
B.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C.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应该是国家和政府
D.企业影响环境的行为是生产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3.在环境管理中具有双重身份的是 ( )
A.企业 B.个人 C.政府 D.非政府环保组织
4.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32字方针的是第 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的? ( )
A.四 B.三 C.二 D.一
5.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不包括 ( )
A.黄河 B.海河 C.淮河 D.辽河
6.下列关于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中,能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效地遏止环境的大规模恶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是 ( )
A.经济手段 B.技术手段 C.法律和行政干预 D.宣传教育手段
7.我国违反环境法律的案例中,引起犯罪的主要原因除部分公民不懂法律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利益的驱动 B.执法力度不够
C.环保意识淡薄 D.环境状态良好,不需要过多保护
8.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表达的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题是 ( )
A.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 B.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建立环保机构
C.加强全球合作,共同保护环境 D.进行国土规划,搞好国土整治
9.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联合国迄今就可持续发展问题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在 举行。 ( )
A.里约热内卢 B.约翰内斯堡 C.斯德哥尔摩 D.北京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中华水塔”之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化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答11~12题:
11.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 (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12.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使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C.即将建设的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13.下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在我国先后批准的正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