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2研讨.ppt

发布:2017-03-21约9.35万字共6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模具加工工艺路线的拟订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4.加工顺序的安排 1)机械加工顺序的安排 (1) 先粗后精 (4) 先面后孔 (2) 先主后次 (3) 基准面先 加工 五、模具加工工艺路线的拟订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2)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1) 预先热处理 (2) 最终热处理 五、模具加工工艺路线的拟订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3)辅助工序的安排 (1) 粗加工全部结束后,精加工开始之前。 (2) (3) (4) (5) 零件从一个车间转向另一个车间前后。 重要工序加工前后。 零件加工完毕,进入装配和成品库时。 特种性能检验(磁力探伤、密封性检验等)前。 六、确定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1.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的基本概念 零件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各个加工表面本身的尺寸及各个加工表面相互之间的距离尺寸和位置关系,在每一道工序中是不相同的,它们随着工艺过程的进行而不断改变,一直到工艺过程结束,以达到图样上所规定的要求。在工艺过程中,某工序加工应达到的尺寸称为工序尺寸。 工艺路线拟订之后,在进一步安排各个工序的具体内容时,应正确地确定工序尺寸。工序尺寸的确定与工序加工余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工余量是指加工过程中从加工表面切去的金属层厚度。加工余量可分为工序加工余量和总加工余量。 六、确定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2.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1) (2) (3) 上道工序的表面粗糙度 Ra和表面缺陷层 Da (4) 工件各表面相互位置的空间误差ρa 本道工序的装夹误差ε b 上道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Ta 六、确定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3.确定加工余量 1) 分析计算法 2) 经验估计法 3) 查表修正法 六、确定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4.确定工序尺寸与工序尺寸公差 (1)确定各加工工序余量。 (2)从终加工工序开始(即从设计尺寸开始)到第二道加工工序,依次加上每道加工工序余量,可分别得到各工序的基本尺寸(包括毛坯尺寸)。 六、确定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3)除终加工工序外,其他各加工工序按各自所采用加工方法的经济加工精度确定工序尺寸公差(终加工工序的公差按设计要求确定)。 (4)填写工序尺寸,并按“入体原则”标注工序尺寸公差。 引例 解析 请看下面的案例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某型芯的直径为50 mm,其经济加工精度为IT5,表面粗糙度为Ra 0.04 μm,现要求以高频淬火,且以毛坯为锻造件。其工艺路线为粗车—半精车—高频淬火—粗磨—精磨—研磨。试确定各工序的锻造毛坯的工序尺寸与锻造毛坯的工序尺寸公差。 例题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1) 通过查表法确定加工余量。由《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查得:研磨余量为0.01 mm,精磨余量为0.1 mm,粗磨余量为0.3 mm,半精车余量为1.1 mm,粗车余量为4.5 mm。从而得到总加工余量为6.01 mm,圆整取总加工余量为6 mm,相应地把粗车余量修正为4.49 mm。  (2)计算各工序的基本尺寸。已知研磨后工序的基本尺寸为50 mm(设计尺寸),则其他各工序的基本尺寸依次为 精磨:50 mm+0.01 mm=50.01 mm 粗磨:50.01 mm+0.1 mm=50.11 mm 半精车:50.11 mm+0.3 mm=50.41 mm 粗车:50.41 mm+1.1 mm=51.51 mm 毛坯:51.51 mm+4.49 mm=56 mm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3)确定各工序的经济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由《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查得:研磨后为IT5、Ra 0.04 μm(设计要求),精磨后为IT6、Ra 0.16 μm,粗磨后为IT8、Ra 1.25 μm,半精车后为IT11、Ra 2.5 μm,粗车后为IT13、Ra 16 μm。 (4)工序尺寸公差的确定与标注。根据上述经济加工精度查标准公差数值表,将查得的公差数值按“入体原则”标注工序尺寸公差。查《机械加工工艺手册》可得锻造毛坯的工序尺寸公差为±2 mm。 七、设备与工艺装备的选择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1. 机床的选择 2. 夹具的选择 3. 刀具的选择 4. 量具的选择 八、确定切削用量与时间定额 任务一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1.确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